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志河

作品数:28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内障
  • 6篇白内障
  • 4篇弱视
  • 4篇激光
  • 3篇摘除
  • 3篇斜肌
  • 3篇斜视
  • 3篇近视
  • 3篇白内障摘除
  • 2篇眼内
  • 2篇眼内组织
  • 2篇诱发电位
  • 2篇摘除术
  • 2篇直肌
  • 2篇植入
  • 2篇植入术
  • 2篇视觉诱发
  • 2篇视觉诱发电位
  • 2篇手术治疗

机构

  • 10篇大连医科大学...
  • 9篇大连医学院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庄河市中心医...

作者

  • 23篇孙志河
  • 8篇罗肇文
  • 5篇张诚庆
  • 4篇黄建纲
  • 4篇郝永祥
  • 3篇孙洪臣
  • 3篇王岳秀
  • 3篇张丰菊
  • 3篇张丰菊
  • 2篇吴昱东
  • 2篇刘波
  • 2篇孟晶
  • 2篇李若溪
  • 2篇鲁智莉
  • 2篇鞠波
  • 2篇龙琴
  • 1篇段辉
  • 1篇马翔
  • 1篇梁强
  • 1篇苏静

传媒

  • 7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实用眼科杂志
  • 2篇大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7
  • 3篇1994
  • 2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垂直性斜视手术效果的临床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垂直性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施垂直性斜视矫治,记录并比较手术效果。[结果]下斜肌断腱切除的手术量与手术效果具有相关性(r=0.42);下斜肌断腱切除术与肌腱切开术的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上下直肌后徙手术量与手术效果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垂直性斜视的手术方式中,上斜肌断腱切除术及上下直肌后徙术是定量性术式。
孙志河
关键词:垂直性斜视手术效果
1146例(1934眼)儿童弱视分析被引量:1
1990年
儿童弱视斜视的防治已被我国眼科界所重视,现将我院1146例(1934眼)按全国诊断标准各型儿童弱视状况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张诚庆孙志河张玉虹
关键词:弱视儿童病因
间歇性外斜视伴外直肌中异常骨组织一例
2015年
患者女,8岁。因左眼间歇性外斜视3年,加重1年,于2013年1月10日初诊。患者父母亲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同样眼病史。患者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0,左1.0;眼位检查:(1)角膜映光:33cm,右眼注视(REF),左眼-10°,左眼注视(LEF),右眼-10°;交替遮盖,双眼(OU)外-〉正。遮盖去遮盖无单眼上漂运动。
孔繁学孙志河马翔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骨组织外直肌近亲结婚足月顺产眼部手术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VEP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对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伴随的弱视进行VEP研究 ,旨在了解视觉诱发电位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及估计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 2 6例先天性单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VEP检查、分析。结果 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眼FVEP的振幅和潜伏时较正常眼无明显改变 ,而PVEP的振幅降低 ,潜伏时延长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N2 和P2 的潜伏时治疗后无明显改变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 0 的振幅在术后一年升高 ,潜伏时无明显改变。结论 PVEP可以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存在的弱视 ,并且对弱视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罗肇文孙志河
关键词:单眼先天性白内障VEP弱视视觉诱发电位
乳酸林格氏液和平衡盐液对角膜内皮影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乳酸林格氏液和平衡盐液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45例 (46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乳酸林格氏液 (2 3例 )和平衡盐液 (2 2例 )为灌注液。术式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和术后 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和变异系数的改变。结果  41例患者 (91% )完成了术后随访。乳酸林格氏液组 (n =2 0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减少 5 2 5± 192个 /m m2 ;平均盐液组 (n =2 1)减少 5 0 5±187个 /mm2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乳酸林格氏液组平均内皮细胞面积较术前增加 (95 .1± 42 .6 ) μm2 ;平衡盐液组增加 (85 .9± 2 6 .4)μm2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乳酸林格氏液组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较术前下降(11.1± 4.9) % ;平衡盐液组下降 (0 .9± 0 .2 ) %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乳酸林格氏液组变异系数较术前增加 (0 .12± 0 .0 3) ;平衡盐液组增加 (0 .0 5± 0 .0 4)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分析较细胞密度和平均面积的改变能更灵敏的反映角膜内皮的变化。平衡盐液对角膜内皮的?
罗肇文孙志河张丰菊
关键词:乳酸林格氏液平衡盐液角膜内皮细胞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24例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24例(24眼),平均年龄(65.3±4.6)岁。术前平均视力0.20±0.13,平均眼压为(34.2±10.3)mmHg(1kPa=7.5mm-Hg)。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4.8个月,观察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力和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视力逐渐提高,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37±0.03、0.53±0.05和0.62±0.03,术后各时间段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眼压呈下降趋势,且呈波动性。术后2周眼压均在21mmHg以下,平均为(17.5±3.5)mmHg。术后1个月时大部分患者眼压不同程度升高,平均为(28.9±5.4)mmHg,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平均眼压为(22.6±4.7)mmHg,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术后眼压虽然有波动但长期随访眼压控制效果满意。对于术后眼压波动的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罗肇文张丰菊王岳秀孙志河
关键词: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玻璃体切割
增强型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肌肉切除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对比观察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44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观察对比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4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有1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8±2.4△;术后2个月平均为4.4±3.9△。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5±3.1△;术后2个月平均为4.1±3.3△。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较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手术效果。
罗肇文孙志河
关键词:先天性下斜肌亢进
弱视眼VEP异常发生率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研究不同视力、年龄及屈光状态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发生率.[方法] 使用丹麦产Evomatic诱发电位测定仪记录并比较获得数据. [结果] 弱视眼VEP P 100波异常发生率与弱视程度相关,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远视性与近视性弱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13岁年龄组与4~8岁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弱视眼N波的波幅变化明显,视力不同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 随视力的低下,P 100波异常发生率高;远视性弱视P 100波异常发生率低于近视性弱视,示近视性弱视的视功能损害较重;年龄愈大VEP异常发生率愈高、视功能损害愈重.
孙志河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弱视异常发生率
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并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55例被引量:4
1994年
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并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55例大连医学院附属一院孙洪臣,郝永祥,孙志河,张丰菊,黄建纲1993年8月28-30日,日本大岛眼科医院松井晓夫一行5人,携带设备,来我院作访问手术,在3日内共施行小切口、无或少缝线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后...
孙洪臣郝永祥孙志河张丰菊黄建纲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
不同下斜肌前转位术式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评价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在分离性垂直偏斜(DVD)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DVD患者36例(59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30眼)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29眼),观察对比术后3个月时的垂直斜视度变化和下斜肌功能状况.结果 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30眼术后3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为0△~10△(3.5△±2.7△)(三棱镜度),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29眼术后3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为0△~12△(3.3△±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下斜肌功能2眼为+2级,7眼为+1级,21眼为0级,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下斜肌功能1眼为+2级,4眼为+1级,24眼为0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下斜视.结论 下斜肌前转位术可作为治疗DVD的首选术式,并可用于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治疗.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手术效果.
段辉罗肇文孙志河
关键词:眼外科手术分离性垂直偏斜下斜肌亢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