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疗效
  • 4篇疗效观察
  • 4篇肝炎
  • 3篇新生儿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性
  • 2篇序贯
  • 2篇远期
  • 2篇远期疗效
  • 2篇远期疗效观察
  • 2篇紫癜
  • 2篇综合征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过敏
  • 2篇过敏性
  • 2篇过敏性紫癜
  • 2篇儿童
  • 2篇肝素

机构

  • 16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6篇孙和才
  • 15篇李淑丽
  • 4篇王北海
  • 1篇梁军
  • 1篇贾玉涛
  • 1篇赵英红
  • 1篇马会玲
  • 1篇宋小青

传媒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原医刊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7
  • 2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秋季腹泻病情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探讨秋季腹泻病情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2005年10~11月符合诊断的腹泻病人354例,用酶标法(ELISA)检测轮状病毒感染者290例为腹泻组(实验组),病情依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于病程3~7d抽血化验,用贝克曼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CK—MBI〉25IU/L为阳性。以同期儿保门诊健康体检儿300例做对照组。结果 腹泻组CK—MB阳性率52.8%(153/290)。酶活性:轻度组24±10、中度组34±9、重度组75±44。对照组CK—MB无一例阳性,酶活性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泻组间重度与轻度在阳性率及酶活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泻组病情与CK—MB有关,病情越重。CK—MB阳性率越高,酶活性亦越高。
李淑丽孙和才
关键词: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病情肌酸激酶同工酶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浆脑利钠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新生儿HIE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4例HIE患儿血浆BNP水平,并与22例对照组患儿比较.结果 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浆BNP水平分别为(896±358)、(1043±590)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34±60) ng/L和轻度组(334±38) ng/L(P<0.01);中、重度HIE患儿恢复期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46±50)、(432±90) ng/L明显低于急性期水平;但中、重度HIE患儿中7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在恢复期(14 d)血浆BNP水平为(823±298) n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的30例(336±42) ng/L(P<0.01),且持续到6个月. 结论 新生儿HIE患儿血浆BNP水平的变化与HIE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李淑丽孙和才吴汝霞马会玲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利钠肽
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将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休克的20例作为重症组,其余35例作为轻症组,将同期住院非败血症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色谱法对比检测新生儿败血症与其他新生儿患者在入院时及住院抗生素治疗1周后血浆PCT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入院时(急性期)PC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5.6±7.1)μg/L vs(0.8±0.4)μg/L](P<0.01)],经抗生素治疗1周后下降接近正常[(1.2±1.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的敏感性、特异性(89.0%、82.4%)均高于CRP(78.2%、69.6%);新生儿败血症PCT重症较轻症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PCT的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病情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李淑丽王北海孙和才
关键词:降钙素原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评估
pre-S1测定在抗HBV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作为疗效判定指标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Pre-S1,结合ALT、HBVDNA、HBeAg检测,根据上述指标转换情况判断抗HBV治疗效果。结果在CHB治疗中甲、乙两组分别用不同标准判断抗HBV疗效,结果甲组在ALT复常、HB-VDNA阴转及HBeAg血清转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Pre-S1阴转作为判断疗效指标比乙组更确切可靠(u=2.60,p<0.01)。结论在CHB抗HBV治疗中,仅以ALT复常、HBVDNA及HBeAg阴转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有一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合并检测相对保守的Pre-S1作为病毒复制与否的指标来判断疗效更确切可靠。
孙和才李淑丽
关键词:前S1蛋白检测
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肾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肾综合征在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两组,对照组采用药物综合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电脑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将腹水超滤浓缩后回输腹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尿钠、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情况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64.71%)较对照组(26.67%)有明显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肾综合征有明显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孙和才李淑丽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
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方法拉米夫定、苦参素、双密达莫序贯应用22例,拉米夫定100mg/d口服3个月后,加苦参素针600mg/d肌注,合用3个月减去拉米夫定,加双密达莫50mg/d口服,合用3个月减去苦参素,再加拉米夫定100mg/d与双密达莫使用3个月;对照组21例,拉米夫定100mg/d口服12个月。结果两组病例HBsAg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HBV DNA阴转率在6,9及12个月时,序贯疗法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复常率在6、9个月时序贯疗法组优于对照组(P<0.05),序贯疗法在肝功能复常方面要快于对照组。结论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克服HBV基因YM-DD变异耐药,抗病毒免疫调节药物序贯应用,肝功能恢复快,抗病毒效果好。
孙和才李淑丽
关键词:序贯疗法慢性乙型肝炎疗效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误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本组15例在外院误诊的成人IM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例误诊的成人IM病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0.5±12.4)岁。临床表现均有发热,73.3%有咽峡炎,86.6%有颈淋巴结肿大,40%有皮疹,80%有肝和(或)脾肿大。虽然15例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均≥10%,但白细胞数≥10×109/L仅9例(60%),血嗜异性凝集试验仅20%阳性,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仅26.6%。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皮疹发生率与儿童IM相似。但白细胞升高比例、血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率、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儿童。结论:成人IM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早期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孙和才李淑丽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007年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对4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用12个月时间分别序贯或单独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比观察抗病毒和生化应答效果。结果HBVDNA转阴率序贯组(A组88.89%)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B组58.82%)和阿德福韦酯组(C组57.14%),P值A:B为0.0422,A:C为0.0437;HBeAg转阴率序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复常率序贯组(A组94.44%)高于拉米夫定组(B组64.71%),P值A:B为0.0331。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序贯应用在抑制病毒复制及保护肝功能方面优于其单独应用。
孙和才李淑丽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序贯应用
肝素治疗过敏性紫癜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素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55
李淑丽王北海孙和才
文献传递
盐酸氨溴索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07年
目的:评估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 ̄2006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8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新疗法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针剂15mg/(kg·d),静脉推注5min,1次/6h,连用5d。结果:A组在治疗后6h FiO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24h才明显下降;且两组总氧疗时间(h)、住院时间(d)、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36.20±10.46、7.14±2.44、96.87(31/32)、9.37(3/32),B组:48.10±12.40、10.98±4.69、77.78(28/36)、33.33(12/3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氨溴索可明显降低吸氧浓度、缩短用氧时间、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李淑丽孙和才
关键词:氨溴索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