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孔庆兰

孔庆兰

作品数:45 被引量:161H指数:6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基金青岛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斜视
  • 11篇外斜
  • 11篇外斜视
  • 8篇手术
  • 7篇共同性外斜视
  • 5篇直肌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4篇弱视
  • 4篇视功能
  • 4篇术后
  • 4篇内直肌
  • 4篇屈光
  • 4篇细胞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眼外肌
  • 3篇羊膜
  • 3篇植入
  • 3篇植入术

机构

  • 35篇青岛大学医学...
  • 12篇青岛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邢台市眼科医...
  • 1篇山东省警官总...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 1篇泰安市中医医...

作者

  • 45篇孔庆兰
  • 12篇杨先
  • 10篇胡聪
  • 9篇刘桂香
  • 8篇赵桂秋
  • 5篇李慧
  • 4篇张杰
  • 3篇陈杰
  • 3篇徐进
  • 3篇于淑娟
  • 3篇尹晓琳
  • 3篇倪丽丽
  • 3篇时肖
  • 3篇张莹
  • 2篇刘桂波
  • 2篇刘奎香
  • 2篇姜楠
  • 2篇孟岩
  • 2篇崔从先
  • 2篇林静

传媒

  • 7篇齐鲁医学杂志
  • 7篇国际眼科杂志
  • 6篇青岛大学医学...
  • 4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眼科研究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眼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医学信息(中...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2014年斜...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03年
①目的 探讨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CPEO)发病的分子机制。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以及PCR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技术 ,对 4例CPEO病人和 10例非CPEO病人受累眼外肌线粒体DNA(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的缺失突变、tRNA(Leu)基因A32 4 3G位点的点突变以及tRNA(Leu)基因其他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③结果 在 1例CPEO病人眼外肌标本中检测到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的缺失突变 ;未检测出A32 4 3G点突变及mtDNAtRNA(Leu)基因的其他点突变。④结论 mtDNA的 84 83~ 1345 9碱基部位缺失突变可能与CPEO的发病有关。
滕蕾孔庆兰
关键词: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发病机制分子机制聚合酶链反应
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病理与手术效果的关系(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王遵敬孔庆兰赵桂秋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病理手术效果
斜视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存质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非间歇性外斜视患儿42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1d与术后3mo以及对照组与病例组患儿术后3mo的Child IXTQ评分,分析生存质量差异以及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儿童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病例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条目"小伙伴们因为我的眼睛取笑我"和"我因为眼睛觉得交朋友很难"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P〉0.05),各条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后3mo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儿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从视觉功能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其中视觉功能影响相对较大,最显著的问题是畏光及调整眼位,而他人嘲笑、交朋友方面影响较小。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
姜丽萍杨先孔庆兰王莉于媛媛
关键词:斜视手术
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眼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先天性颅神经异常支配眼病(concept of congenital cranial dysinnervation disorders,CCDD)为先天性、非进行性的颅神经肌肉疾病,其病因为一条或多条颅神经发育异常或完全缺如,从而引起肌肉的异常支配。这类疾病包括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bius综合征等。患者常表现为垂直眼球运动异常、水平眼球运动异常或面肌麻痹。许多CCDD是遗传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多个遗传位点和致病基因,如FEOM1、KIF21A、ARIX、TUBB3。本文对近年来不同类型CCDD的临床表现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宁美真杨先孔庆兰仇伟涛李慧崔从先
关键词: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不同类型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手术治疗后立体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间歇性外斜视(A组)64例,有间歇期恒定性外斜视(B组)36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C组)24例,比较C组病人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 C组间眼位矫正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组获得双眼视和正常远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6.523、15.039,P〈0.05),其中A组高于B组和C组(χ2=6.080~35.162,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B组获得粗糙立体视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C组(χ2=27.792,P〈0.05)。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病人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双眼视、远立体视的恢复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均较差。
田巧霞杨先满滕滕孔庆兰张杰李慧
关键词:外斜视深度知觉
高度近视人群眼底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对57例(108眼)高度近视病人进行普通验光、眼轴长度测定和眼底的检查。根据屈光度、眼轴长度、年龄和性别分别分组,比较各组眼底病变发生的差异。结果各组间眼底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χ=6.064~31.866,P〈0.01)。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年龄呈正相关(r=0.501、0.305,P〈0.05)。男性眼轴长度与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429,P〈0.01),而男女屈光度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762,P〉0.05)。结论屈光度、眼轴、年龄和性别均与高度近视病人眼底病变的发生有关。预防眼底病变发生要定期详查眼底,尤其是屈光度高及眼轴长的高龄男性病人。
宁美真孔庆兰杨先
关键词:近视眼底眼轴屈光度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60例(60只眼)联合应用药物24~48h眼压控制不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择38例(38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2例(22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60只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8~15个月.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22.7%(P〈O.05)。术后随访8个月时,观察组34只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9.5%),对照组15只眼压控制在6~21mmHg(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P〈O.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3.6%为多(x2=4.42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青光眼眼压持续24~48h不降者,应及时复合式小粱切除术,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必须掌握急症高眼压下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成功率。
潘绍新赵桂秋孔庆兰刘奎香王猛张丽丽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高眼压
严重麻痹性斜视眼外肌眶壁缝线固定矫正术
杨先孔庆兰
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分析被引量:29
2008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45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先行激素点眼及用含950mL/L酒精的小棉片贴敷后手术切除。术中加用丝裂霉素C并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有睑球粘连患者加用羊膜覆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mo,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应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与治疗。
刘奎香赵桂秋孔庆兰林静
关键词:翼状胬肉复发性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与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对3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17例,恒定性外斜视14例;具有阳性家族史7例)行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切除前段内直肌作为患者组;21例正常人对应前段内直肌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内直肌中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性别患者间、具有不同家族史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年龄患者间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患者组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23.56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444.59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103.88μg/g)明显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1.2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患者内直肌蛋白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0.8712,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年龄增长无关(r=-0.1718,P〉0.05)。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有关,在今后的斜视研究中应对纤维连接蛋白给予重视。(中华腰科杂志,2007,43:618-621)
刘桂香孔庆兰胡聪于淑娟
关键词:外斜视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类蛋白聚糖类动眼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