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作品数:11 被引量:258 H指数:8 供职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1961~2010年中国大陆地面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大陆地面468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Jones等提出的计算区域平均气候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全国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处理,采用线性趋势、反距离加权插值、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分析了我国大陆地面近50a来各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差、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温度差、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存在14、26、14、14、25、16、26、25和25a左右的变化主周期;在0.05的置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温度差、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发生突变,其分别在1996、1981、1997、1975、1983和1982年发生突变,其余要素均未发生突变。分析还发现,各气候要素的变化主周期分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突变时间也存在一定联系。 周丹 张勃 李小亚 季定民 杨尚武关键词:年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距平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a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84 2014年 基于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指数值,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周丹 张勃 任培贵 张春玲 杨尚武 季定民关键词:气象干旱 石羊河流域近53a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石羊河流域4个测站1959—2011年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利用敏感系数法计算了其对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并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其次为风速和气温,而对日照时数的敏感性最低。由于气象要素分布不均,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显著,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在上游祁连山区形成高值区,同时,气温在该区的敏感系数也相对较大,而风速的敏感系数在下游民勤盆地较大,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在全区无明显差异。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风速的敏感系数冬高夏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均为夏季最高,相对湿度敏感系数的绝对值持续上升在秋季达到最大。53a来,相对湿度敏感系数波动变化,近20a来其绝对值上升趋势显著,而风速、日照时数和气温的敏感系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张春玲 张勃 周丹 张调风 安美玲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 基于SPEI的华北地区近50年干旱发生强度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2 2014年 基于华北地区67个气象站1962-2011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了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探讨了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度以上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呈明显的增强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整体特征是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较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较弱;造成华北干旱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的起伏变化,这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得特别显著。 周丹 张勃 罗静 张春玲 安美玲 王东宿州市沱河段水质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宿州市沱河段沿岸实地调查,以沱河东关闸断面为采样点,分时段采集样品,并以沱河东关闸断面2004—200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对水质污染物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采用单因子评价,基于直观图解、线性趋势分析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探究了沱河水质污染的年内及年际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年内水质变化显著,DO,NH3—N和TP在冬季含量偏高,TN和COD在春、秋季含量较高,BOD在夏季含量偏高。(2)年际变化方面,BOD,NH3—N和TN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OD呈不明显下降趋势,DO和TP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宿州市沱河段水质状况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季定民 张勃 黄淑玲 张建香 杨尚武 周丹关键词:河流污染 水质变化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 被引量:32 2015年 基于AVHRR-GIMMS和SPOT-VEGETATION两种NDVI数据计算西北干旱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指数(fc),根据该指数划分阈值范围确定荒漠植被面积,并在塔里木盆地进行适用性验证。通过荒漠植被面积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采用潜水蒸发模型,计算西北干旱区1982—2010年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以期为今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根据fc确定荒漠植被面积,在西北干旱区阈值范围设为0.1~0.35较为合理;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呈现增-减-增的波动趋势。高、低覆盖度荒漠植被面积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34.3和448.2万hm2;西北干旱区ET0空间分布总体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其中南疆、北疆及河西地区ET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66.9、975.6和1171.6 mm。根据ET0数据拟合分析计算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潜水蒸发量,其中南疆、北疆和河西地区低覆盖度荒漠植被潜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5、64和82 mm,高覆盖度荒漠植被分别为275、233和299 mm;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呈减少趋势,以0.1063亿m3·a-1的速率减少,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134.13亿m3。其中高覆盖度荒漠植被需水量多年平均为91.64亿m3,以0.3034亿m3·a-1的速率减少;低覆盖度荒漠植被需水量多年平均为42.49亿m3,以0.1972亿m3·a-1的速率增加。 周丹 沈彦俊 陈亚宁 郭英 张勃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荒漠植被 生态需水量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被引量:8 2014年 分析了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比重法,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次18个指标对该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评价了近10a来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21.5%,而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却直线下降。 周丹 张勃 张春玲 安美玲 杨尚武 季定民关键词: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1998—2011年甘肃河东地区NDVI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2014年 基于1998—2011年的SPOT VGT-NDVI数据,运用最大化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对甘肃河东地区连续14 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河东地区植被南多北少。在时间上,整体植被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28·(10a)-1。其中,前4 a NDVI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392下降到2001年0.314;后10 a 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330上升到2011年的0.378。在空间上,陇南山区中北部、陇中高原南部植被呈增加趋势;而陇东高原东南部、甘南草原区则有所下降。 杨尚武 张勃 赵一飞 王强 季定民 周丹关键词:NDVI 植被覆盖度 潜在蒸散量估算方法对干旱侦测指数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漳州、齐齐哈尔、洛川、乌鲁木齐和拉萨5个代表不同气候和地貌类型的气象站1963-2012年实测资料,选用Hargreaves法、Thornthwaite法、Mc-cloud法和P-M法(参考方法)进行潜在蒸散量(PET)的估算,通过PET估算值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侦测指数(RDI),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探讨该指数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适用性。研究表明,Thornthwaite法整体上估算的PET值较高,Hargreaves法估算的较低,Thornthwaite法与P-M法的计算结果最接近。P-M法和Thornthwaite法、Hargreaves法和Mc-cloud法分别遵循相同的年度模式,但各站点呈现的波动情况不一致;4种方法计算的5个站点RDI年尺度值结果接近,差异性分析效果也较好。各种PET方法计算的6个月和3个月时间尺度的RDI值,仅漳州站中的Hargreaves法与其它3种方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趋势也不一致,其它各站计算结果总体上差异较小,说明各种PET估算方法均适合在国内计算长时间和中短时间尺度的RDI,但各站的最佳PET估算方法则不同。 周丹 张勃 沈彦俊关键词:干旱 潜在蒸散量 多时间尺度 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2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了各气象站点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与Nio 3.4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SSTA)的时空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及ENSO事件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3、6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在各时间段均有发生,12、24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均呈负相关关系,下游地区呈正相关关系。(2)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久治站以上的黄河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以及下游地区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地区呈负相关关系。全流域1、3、6、12个月和24个月时间尺度的相关性系数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总站点数分别为14%、43%、61%、75%和44%。(3)ENSO事件强度与降水量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相关性较弱,在中游和下游地区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强度增大时降水量下降,减弱时降水量上升。全流域ENSO事件强度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强度增大时温度有上升趋势。其中El Nio对气温有抬高的趋势,La Nia对气温有降低的趋势。 周丹 张勃 安美玲 张耀宗 罗静关键词:黄河流域 多时间尺度 干旱 E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