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勇
- 作品数:27 被引量:13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重型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 2006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重型颅脑外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的诊断、治疗、预后的情况。结果20例病人不同程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症状,死亡13例。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关键,可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 吴光勇姜冰刘运生万新李文泽
- 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DSA与3D-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例接受了DSA与3D-CTA检查,另2例在出血后2 ̄4h内仅行CTA检查。DS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12 ̄30d;3D-CTA检查的时相为出血后2h ̄30d。分析DSA、3D-CTA与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瘤体指向及周边重要穿支血管的吻合程度。结果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行DSA检查的24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动脉瘤,检出率约82%,而3D-CTA发现32个动脉瘤,检出率94%;2例出血后数小时内3D-CTA检查发现2个动脉瘤。以上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上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程度更高。结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率的金指标,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3D-CTA无创、经济、不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对直径3mm以上的动脉瘤的检出率可能优于DSA,对动脉瘤的部位、瘤颈、瘤体、载瘤动脉及周边结构的三维显示更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 王君宇彭泽峰姜冰王小宜吴光勇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DSA
- 盐酸法舒地尔在脑肿瘤术后抗血管痉挛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脑肿瘤开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方法对2008至2010年706例脑肿瘤开颅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常规使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的效果,并与1995至2004年861例患者对照比较。结果两组开颅肿瘤切除术后都存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病例,发生率分别为11.85%和10.91%(P>0.05),无统计学差异;而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5.69%和2.55%,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在脑梗死发生后研究组患者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以减轻脑肿瘤开颅术后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 杨金福庄恺吴光勇廖达光刘峰
- 关键词:盐酸法舒地尔脑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治疗的aSAH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18例,中残5例,重残4例,死亡1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术为宜。
- 万新姜冰马建荣毕长龙吴光勇
- 弥漫性轴索损伤4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万新姜冰毕长龙吴光勇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症状病例
- 原发性脑干损伤中GCS评分和脑干反射与预后的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和脑干反射(BSR)在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的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4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伤后至72h内进行GCS评分和BSR监测,分析GCS评分和BSR与病人的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人GCS评分越低以及出现BSR消失的平面越低,预后越差;死亡者绝大多数GCS评分为3分,BSR消失在Ⅳ ̄Ⅵ平面。结论可用GCS评分和BSR来观察病情、判断预后。
- 吴光勇姜冰万新李文泽
- 关键词:脑干反射原发性脑干损伤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AO活性和多胺含量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脑皮质及皮质下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多胺含量,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PAO活性和多胺含量变化的时相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2,4,8,24h动物模型,用高香草酸辣根过氧化物酶荧光法测定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PAO活性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多胺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PAO活性在再灌注8h后开始升高(P<0.01),其高峰出现在再灌注24h后(P<0.01);实验组腐胺含量于再灌注4h后即开始逐渐升高(P<0.05),高峰出现在再灌注24h后(P<0.05);再灌注8,24h实验组精脒、精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AO活性明显增高,PAO活性的增高促使腐胺高峰的形成,对脑缺血损伤有促进作用。
- 刘宏伟姜冰万新吴光勇刘运生
- 关键词:多胺氧化酶多胺脑缺血再灌注
-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和海马中ODC的表达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皮质、海马中鸟氨酸脱羧酶 (ODC)的表达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四血管关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 2h ,4h ,6h ,8h动物模型 ;用逆转录PCR(RT PCR)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皮质、海马标本中ODC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未检测出ODCmRNA的表达 ;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中检测出有ODCmRNA的表达 ,且不同时相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海马中ODCmRNA表达明显增加 ,脑缺血再灌注后ODC活性明显增加可能是ODCmRNA表达增加。
- 万新姜冰刘运生刘宏伟吴光勇李文泽
- 关键词:全脑缺血再灌注ODC皮质MRNA表达时相鸟氨酸脱羧酶
- 垂体腺瘤VEGF、bFGF和内皮抑素mRNA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3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VEGF、bFGF和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以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法作为MVD计数的方法,分析上述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VEGF、bFGF mRNA表达与MV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6,r=0.45,均P<0.05),内皮抑素表达和MVD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7,P>0.05)。【结论】垂体腺瘤血管生成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基因水平表达的上调有关。
- 刘凡王小宜刘运生吴光勇廖伟华
- 关键词:垂体肿瘤内皮生长因子
-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2
- 2015年
- 目的探讨CBL联合PBL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在本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64名,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2名)、CBL组(21名)和PBL组(21名)。实验组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法,CBL组和PBL组分别采取CBL和PBL教学法,授课结束后进行专业知识、基本临床操作技能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专业知识考试和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成绩优于CBL组和PBL组(P〈0.05),同时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优于CBL组和PBL组(P〈0.05),但三组学生在文献阅读能力、实习兴趣、知识理解力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PBL组在发病机制及诊断分析、治疗方案拟定方面优于CBL组(P〈0.05),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CBL联合PBL教学法可提高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效果,是临床实习中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 吴光勇廖达光王知非刘宇
- 关键词:CBLPBL神经外科临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