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世文

作品数:102 被引量:476H指数:1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3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医药卫生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3篇媒体
  • 17篇媒介
  • 16篇互联
  • 16篇互联网
  • 12篇新闻
  • 10篇新媒体
  • 6篇网络
  • 6篇记忆
  • 5篇文化
  • 4篇新媒体事件
  • 4篇新闻传播
  • 4篇议题
  • 4篇身份
  • 4篇史学
  • 4篇受众
  • 4篇网民
  • 4篇媒体传播
  • 4篇媒体事件
  • 3篇大众
  • 3篇电视

机构

  • 83篇武汉大学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 5篇宾夕法尼亚大...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昌吉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美国印第安纳...

作者

  • 83篇吴世文
  • 10篇石义彬
  • 4篇朱剑虹
  • 4篇姚飞
  • 4篇杨国斌
  • 2篇石小川
  • 2篇刘俊俊
  • 2篇谢湖伟
  • 2篇闫岩
  • 1篇谭文若
  • 1篇高俊岭
  • 1篇陈浩
  • 1篇杨凌星
  • 1篇胡琼之
  • 1篇肖劲草
  • 1篇徐汉明
  • 1篇张雪君
  • 1篇陶沙
  • 1篇王洁
  • 1篇单波

传媒

  • 6篇青年记者
  • 5篇新闻传播
  • 5篇重庆社会科学
  • 4篇国际新闻界
  • 4篇新闻记者
  • 4篇中国媒体发展...
  • 3篇当代传播
  • 3篇对外传播
  • 3篇新闻与传播评...
  • 2篇声屏世界
  • 2篇新闻与写作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传媒观察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现代传播(中...
  • 2篇东南传播
  • 2篇新闻与传播评...
  • 2篇全球传媒学刊
  • 1篇传媒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1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内涵及价值被引量:23
2019年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今天已经成为广大研究者耳熟能详的术语,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需要掌握的方法,然而对其内涵及价值的正确理解程度并不容乐观。本文从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发展、定义、两者的关系、价值及其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读者正确理解及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靳英辉吴世文拜争刚曾宪涛
关键词:META分析循证医学
面向数字时代的“时间”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人生活在特定的时间之中,但时间是如此的抽象,以至于我们需要借助经验、工具、技术与隐喻去捕捉、度量、记录;时间又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似水的流逝,也为“瞬间”与“永恒”所迷惑。为此,时间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既连接又区隔着每一个领域的思考者,而实际上每一个思考者都是时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吴世文
关键词:思考者跨学科
争议性事件中的公众书写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以“邓玉娇事件”为例的考察被引量:4
2013年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吴世文
关键词:话语实践
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研究路径——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访谈被引量:10
2018年
本文通过对杨国斌教授的学术访谈,探讨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分析路径。杨国斌教授认为,网页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记录、反映并改变社会。互联网历史研究可以从网页、网站的层面出发,重视历史叙事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并解决历史分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尤其是,互联网历史研究需要摆脱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历史研究的局限,从中观历史维度切入,通过研究案例或细小的现象,勾连大问题。针对社会科学重理论轻描述的倾向,互联网历史研究有必要强调描述性叙事的重要性,关注互联网中的鲜活个体及其使用经验,"深描"其网络生活与人的故事,并通过个体经验与个案研究来洞察整体的、大局的社会变迁。互联网历史学的写作,需要建设网络历史资料档案,包括网页、网站资料的档案,也需要口述史和网络自传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吴世文
关键词:历史性历史叙事
新闻传播学背景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被引量:4
2012年
"走转改"活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就应当建立长效机制。构建"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从三个方面健全相应制度: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转作风的常态化;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朱剑虹吴世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当代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与路径创新
2014年
从文化学角度视之,检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与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进程相适应,从司法制度裂变出来并独立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基于权力制衡、人权保障、公共利益、司法正义等需求,以检察职业群体为本体,以检察实践为基础,以检察权运行为核心所产生的,与一定民族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相协调、体现特定国家(或地区)司法制度根本属性的价值理念、制度安排、行为模式及物态表征的总称。
徐汉明吴世文
关键词:检察文化司法正义司法行政人员权力制衡
数字出版与大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被引量:1
2013年
我国现有12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自身建设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十分注重产业平台建设。从功能架构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视架构不同的功能分区。从总体发展布局和竞争态势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注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建构我国数字出版大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数字出版产业集聚效应,应进一步发挥出版企业的主体性,激发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潜能;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驱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由"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正向效益;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长效保障。
吴世文刘俊俊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版权数字出版基地
癌症健康素养量表汉化及信效度评价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对癌症健康素养量表(Cancer Health Literacy Score,CHLS)进行汉化及修订,并评价其在中国人群中的信效度。方法按照标准的量表翻译程序,将癌症健康素养量表翻译成中文后再回译成英文,与原量表进行比对和修改;使用修改后的量表在上海市闵行区与浦东新区共六家单位开展调查,评价汉化版量表的信效度。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共计730份,汉化版量表根据调查结果,修正了量表的结构及条目,共包含6个维度,42个条目,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4,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CMIN/DF=1.821,GFI=0.914,AFGI=0.903,IFI=0.921,CFI=0.920,RMSEA=0.034。经t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月收入水平较高、工作场所中接触过致癌物、朋友患癌的人群有比较高的癌症素养得分。结论汉化版癌症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调查我国人群的癌症健康素养。
李祯王洁陶沙高俊岭吴世文
关键词:癌症量表信效度
大众传媒在文化身份再现和建构中的角色探究被引量:21
2011年
文化身份作为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拥有多种不同的建构资源。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塑造现代人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它在传播活动中附带地再现和建构文化身份。当前,文化身份危机是全球性问题,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文化身份危机尤甚,我国大众传媒应当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
石义彬吴世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身份
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被引量:34
2018年
消逝的网站及其记忆是媒介研究和互联网历史研究尚未开掘的话题,为理解互联网社会史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次关注该话题,通过分析250余篇/节网友回忆277个消逝的网站的文章,探讨网友记忆什么网站,为何记忆,以何种方式记忆等问题。研究发现,消逝的网站在网友记忆中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媒体或技术平台。网友在记忆中为消逝的网站立传,也以自传式记忆的方式回忆网络生活、友谊与青春。网友在回忆中追忆变迁的时代,怀念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并表达对当下互联网发展的批判与期待。这些发现说明,在中国关于互联网的技术想象,并非是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个体实践经验之上的、对现实有批判、对未来有希望的乌托邦现实主义。
吴世文杨国斌
关键词:集体记忆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