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薇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省直机关第一门诊部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刺激
  • 2篇电刺激器
  • 2篇诱发电位
  • 2篇运动诱发电位
  • 2篇刺激器
  • 1篇电图
  • 1篇诱发电位诊断
  • 1篇神经损伤
  • 1篇探测电极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性坐骨神...
  • 1篇坐骨
  • 1篇坐骨神经
  • 1篇坐骨神经损伤
  • 1篇肌电
  • 1篇肌电图
  • 1篇脊髓
  • 1篇脊髓运动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省直机关...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刘薇
  • 3篇张炳谦
  • 1篇王黎明
  • 1篇李陆一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3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单极双针电极肌电图探测技术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索出一种能够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生物电变化的探测电极及方法。方法81例受试者,正常人组27例,神经源性疾病组42例,肌源性疾病组12例。并从以上三组中随机选出18例混合人群,作为二种电极的自身配对比较组。替代电极:利用市售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支。结果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主MUP波形分化良好。与同芯针电极获得的MUP比较,MUP波形相对低小,时限及波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单极双针电极神经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均高、宽于正常组,呈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肌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则均低、短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为52.63%,与同芯针电极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47.37%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18例综合组MUP自身配对比较,显示两种针电极的相同肌肉MUP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确立了用一次性针灸针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电生理活动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诊断技术。建立了部分肌群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的MUP正常值。通过临床神经源组,肌源组与正常组的组间对比,组间MUP的阳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肌电图改变特征相同,证明临床应用可行。
张炳谦刘薇李陆一王黎明
关键词:肌电图探测电极
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利用肌电图常规电刺激器测定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建立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英国Medelec公司生产的MS6型肌电图机,刺激器采用本机所配刺激器,刺激电压250~300mv,脉宽0.5~1ms。刺激电极为表面鞍型电极。刺激部位:负极处于L1棘突间,正极处于其上方。刺激方式为单次手动触发。记录部位为健、患侧胫前肌群及腓肠肌群。记录电极采用2支单极针电极。结果7例患儿主要异常形式表现为:诱发波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测定表明该方法具有直接测定损伤段神经,异常表现出现早等优点。
张炳谦刘薇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电刺激器运动诱发电位
单极法运动诱发电位的测定方法
2007年
目的本文提出了利用常规肌电图机用电刺激器,采用单极法进行MEP测定的技术方法。方法单极法:刺激器采用英产MS-6型肌电图机用电刺激器,通过两个自制直径为1.5cm分离的圆盘状电极经皮对大脑皮质及脊髓进行单次超强刺激。结果单极法有49个肢体呈现为中枢性传导阻滞,阻滞率为40.83%。单极法有61个肢体呈现为中枢性传导阻滞和延迟,异常率为50.83%。结论通过测定及统计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刺激量小,病人易接受。(2)无需专用刺激器,经济实用易于推广。(3)定位性能可靠。(4)通过单、双极两种方法的阻滞率和异常率比较,说明单极法更敏感,更易检出异常者。
张炳谦刘薇
关键词:电刺激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