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肾透明细胞癌
  • 2篇透明细胞
  • 2篇透明细胞癌
  • 2篇能谱成像
  • 2篇平扫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1篇低剂量
  • 1篇动脉期
  • 1篇对比剂
  • 1篇胸腹
  • 1篇胸腹部
  • 1篇影像
  • 1篇造影
  • 1篇肾错构瘤
  • 1篇肾细胞
  • 1篇肾细胞癌
  • 1篇双能量
  • 1篇探测器

机构

  • 9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刘磊
  • 6篇刘义军
  • 5篇王旭
  • 3篇陈安良
  • 2篇刘爱连
  • 1篇刘静红
  • 1篇李泉林
  • 1篇于佩瑶
  • 1篇张洁
  • 1篇王逸敏
  • 1篇方鑫

传媒

  • 3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双能量CT能谱平扫数据综合分析用于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与肾错构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能谱数据综合分析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和肾错构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接受能谱CT检查并经病理诊断的患者66例,其中RAML 23例,ccRCC 43例。应用能谱图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肿瘤最大横截面上划定感兴趣区,测量40~140 keV下的CT值,绘制能谱曲线并计算曲线的斜率。根据曲线斜率将曲线分为Ⅰ~Ⅲ型,分别统计ccRCC和RAML病例中3种类型曲线的例数及其构成比;测量ccRCC和RAML的基物质对浓度,包括血(水)、钙(水)、脂(水)、水(血)、水(钙)、水(脂),比较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在40~140 keV(间隔为10 keV)单能量下,ccRCC的中位CT值均高于RAML的中位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CC的曲线斜率为0.15±0.10,RAML的曲线斜率为-0.1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1)。ccRCC与RAML的Ⅰ~Ⅲ型曲线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27,P<0.01)。ccRCC与RAML的水(脂)、脂(水)、水(钙)、钙(水)、水(血)、血(水)基物质对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能量CT能谱平扫数据的综合分析对于鉴别ccRCC与RAML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刘磊李泉林李泉林
关键词:肾细胞癌肾错构瘤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U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DL)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尿路成像(CTU)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拟行CTU检查患者60例,应用联影uCT760进行扫描,按检查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 kV,100 mA,KARL5级迭代重建),B组为低剂量组(120 kV,剂量调制1,DL4级算法重建),每组各30例。记录患者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采用uCT⁃760128 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测量分析,在轴位将有造影剂充盈的肾盂及输尿管作为观察对象,测量肾皮质、肾盂、输尿管、椎旁肌的CT值和标准差(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重组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泌尿系统的显示效果进行评估,由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独立行二维图像和三维重组图像评分(5分制)并行一致性检验。以患者CTU检查前的三期增强为对照,对CTU病变显示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主客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2组CTU的诊断性能。结果: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及扫描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肾皮质SNR、CNR,肾盂CNR,输尿管CNR及噪声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A组,肾盂SNR和输尿管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者对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838~0.918),B组二维图像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图像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满足诊断要求;B组较A组CTDIvol降低43.59%,DLP降低41.81%,ED降低4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能够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显著提高低剂量CTU的图像质量,且保证诊断性能。
王旭刘磊刘义军李贝贝范勇童小雨王诗耕陈安良
关键词:CT尿路造影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2024年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
王旭刘磊刘义军童小雨范勇王诗耕
关键词:骨质疏松能谱CTCT值
不同剂量下重建矩阵对定量CT椎体骨密度测量值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下重建矩阵对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量值的影响。方法:使用联影uCT760 CT机,采用两种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150或30 mAs)对欧洲标准脊柱体模(ESP)和QCT校准体模进行扫描。基于原始扫描数据,分别采用512×512、768×768、1024×1024三种矩阵进行图像重建。将重建图像传输至QCT-pro工作站进行体模内各椎体(V1、V2、V3)BMD的测量,基于椎体标定值,计算测量值的相对误差(R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重建矩阵下椎体骨密度相对误差差异。回顾性将在本院行胸部HRCT和胸部低剂量CT(LDCT)的各4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分别采用512×512和1024×1024矩阵进行图像重建,然后由两位医师分别独立进行椎体(Th_(12)和L_(1))BMD的测量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重建矩阵图像上测得的Th 12和L 1椎体的BMD值及两者均值的差异。结果:150和30 mAs两种剂量水平下不同重建矩阵之间ESP体模中V1、V2、V3及V平均的BMD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重建矩阵两种剂量(150和30 mAs)之间V1、V2、V3及V_(平均)的BMD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测量的患者椎体BMD值的一致性较好(ICC=0.978~0.990>0.75)。不论是HRCT图像还是LDCT图像,512×512和1024×1024两种重建矩阵之间测得的T_(12)和L_(1)的BMD值及两者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重建矩阵对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值无显著影响,胸部HRCT和LDCT扫描均可用于筛查骨质疏松症。
王旭刘磊刘义军李贝贝童小雨陈安良
关键词:骨密度椎体
探讨腹部CT增强能谱成像碘对HAP(Iodine)/HAP(Water)/HAP(Fat)密度测量值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碘对比剂对能谱CT基物质成像HAP(Iodine)、HAP(Water)、HAP(Fat)密度测量值的影响,寻找增强扫描中可用于骨密度测量参考的基物质对。方法:回顾性搜集基于BMI行个体化全腹部能谱(GSI)增强扫描患者214例,男135例、女79例,年龄16~85岁,记录每位患者的碘摄入量。临床采用4期(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GSI扫描,获得图像数据传输到AW4.7工作站,应用GSI后处理软件重组各期的HAP(Iodine)、HAP(Water)、HAP(Fat)基物质图像,测量并记录4期图像中第三腰椎椎体骨松质的HAP(Iodine)、HAP(Water)、HAP(Fat)密度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HAP(Iodine)、HAP(Water)、HAP(Fat)各期密度测量值进行两两比较;对患者碘摄入量与增强3期HAP(Iodine)密度测量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4期HAP(Water)、HAP(Fa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期HAP(Iodin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期HAP(Iodine)值分别为693.49±20.29、693.39±20.30、693.18±20.14、693.19±20.44,单位为2mg/cm3;碘摄入量与增强3期HAP(Iodine)密度测量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HAP(Water)、HAP(Fat)测量值受碘对比剂影响较大,而HAP(Iodine)测量值不受碘对比剂影响,4期中HAP(Iodine)测量值趋于稳定。HAP(Iodine)测量值可用作平扫与增强扫描评估骨密度的参考。
赵明月刘义军张子敬魏巍刘磊
关键词:对比剂
16cm探测器全肾灌注成像增加动脉期采样间隔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增加动脉期采用间隔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肾脏CT灌注扫描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的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58±12岁...
刘静红刘爱连王逸敏方鑫刘磊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CT灌注成像
探讨个体化管电压超低剂量CT结肠造影的可行性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究基于体质指数(BMI)个体化管电压结合高权重ASIR-V行超低剂量CT结肠造影(CTC)的可行性。方法搜集行CTC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31~81岁。根据CTC临床诊断需求,患者需行仰卧位和俯卧位两次扫描,仰卧位(A组)按BMI选择不同管电压,共分三组(每组30例):A1组BMI<23 kg/m^(2)采用70 kVp;A2组BMI 23~25 kg/m^(2)采用80 kVp;A3组BMI>25 kg/m^(2)采用100 kVp,应用80%ASIR-V标准算法重组图像。俯卧位(B组,对应A组BMI分为B1、B2、B3组)采用常规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p,应用30%ASIR-V标准算法重组图像,其余扫描参数均同A组。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应用AW 4.7工作站测量图像腰大肌及结肠空气CT值和噪声(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观察者对CTC重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比较评分一致性、主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图像噪声小于B组(P<0.05),CT值、SNR、CNR均大于B组(P<0.05);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3~0.930),均满足诊断要求;A1~A3组DLP(mGy·cm)分别为75.85±9.75、152.12±19.58、245.00±67.04,与B组相比大幅度降低,分别下降64.5%、48.3%、33.4%。结论根据患者BMI采用个体化管电压结合高权重ASIR-V可在满足CTC图像质量和诊断需求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赵明月刘义军张子敬魏巍刘磊周宇婧陈安良刘爱连李贝贝王旭
关键词:CT结肠造影体重指数
老年女性肺癌完全缓解后宫颈及子宫内膜转移一例被引量:7
2013年
妇科肿瘤转移至肺部较为常见,但肺癌转移至子宫内膜临床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经病理诊断为肺腺癌伴宫颈及子宫内膜转移1例报道如下。
张洁刘磊于佩瑶
关键词:吉非替尼宫颈转移
采集模式与能谱成像能级对CT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体模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基于体模实验观察不同采集模式及能谱成像(GSI)能级对CT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依次向PH-75体模中置入模拟肝组织、脂肪及碘(4、8、12 mgI/ml共3种浓度)的等价材料棒。采用常规120 kVp及GSI模式、腹部扫描协议对体模进行3次扫描(噪声指数均为10),获得常规CT及虚拟单能量图像(VMI)[120 kVp-like(VMI_(74 ke V))及70 keV(VMI_(70 keV))]。手动勾画3种图像中各置入棒ROI,获得三维模型图,提取其7类共107个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各影像组学特征变异系数(CV),评价其稳定性:0≤CV≤5%为非常稳定,5%20%为不稳定。结果 各置入棒的组织形状特征均为非常稳定及稳定,即扫描模式及GSI能级变化对其影响均较小;其他6类特征主要为稳定及中等稳定,存在不稳定特征,即扫描模式及GSI能级变化对其影响较明显。针对肝脏软组织和脂肪组织棒,基于常规CT所获的影像组学特征多为非常稳定或中等稳定,基于GSI不同能级图像所获特征多为中等稳定或不稳定。对于4 mgI/ml及8 mgI/ml碘棒,基于VMI_(74 keV)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中不稳定者分别占28.97%(31/107)及19.63%(21/107),基于常规CT及VMI_(70 keV)多为非常稳定至中等稳定特征,不稳定特征在4 mgI/ml碘棒特征中分别占7.48%(8/107)及2.80%(3/107),在8 mgI/ml碘棒中分别占5.61%(6/107)及7.48%(8/107);对于12 mgI/ml碘棒,基于3种CT图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均稳定,无不稳定特征。结论 不同采集模式及GSI能级均影响组织CT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定性,其影响程度与组织成分及强化程度相关。
王旭刘磊刘义军李贝贝范勇童小雨王诗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