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立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致癌
  • 2篇致癌机制
  • 2篇砷化物
  • 2篇胚胎
  • 2篇紫外线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氧化应激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砷元素
  • 1篇胚胎皮肤
  • 1篇皮肤
  • 1篇皮肤细胞
  • 1篇基因表达
  • 1篇基因芯片
  • 1篇激酶
  • 1篇

机构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篇刘晓立
  • 2篇孙殿军
  • 1篇沈雁峰
  • 1篇傅松波

传媒

  • 2篇中国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紫外线与砷化物对人胚胎皮肤细胞协同作用的研究
本文对紫外线与砷化物对人胚胎皮肤细胞协同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紫外线(UV)照射启动人胚胎皮肤(HES)细胞,然后,加入亚砷酸钠(NaAsO2)或二甲基砷酸(DMA),采用彗星实验,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及基因芯片技术,分...
刘晓立
关键词:致癌机制砷化物紫外线基因芯片
文献传递
紫外线与砷化物对人胚胎皮肤上皮细胞联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砷化物和紫外线是否具有联合作用。方法以紫外线(UV)照射启动人胚胎皮肤(HES)细胞后,加入砷化物(NaAsO2/DMA),采用彗星实验、电镜形态学观察及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相应的变化。结果在彗星实验中,经UV与砷化物先后作用后,HES产生的拖尾率30.12%(UV和NaAsO2处理组)和22%(UV和DMA处理组),高于UV处理组(8%)分别与NaAsO2处理组(9.8%)与DMA处理组(12.9%)之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有明显的细胞增长旺盛的形态学改变;基因芯片结果有旺盛的促细胞生长繁殖和细胞信号系统的蛋白基因表达。结论实验中UV和NaAsO2以及与DMA联合作用于HES细胞,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协同作用。
刘晓立沈雁峰傅松波孙殿军
关键词:砷化物紫外线上皮细胞基因表达
砷的致癌机制被引量:7
2004年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由于环境,职业和治疗性原因使人类长期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皮肤、膀胱及呼吸系统等部位的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1].在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台湾、孟加拉、中美和南美洲的居民,长期饮用高砷(5μg/L)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膀胱癌发病率很高,皮肤癌可以发生在身体暴露和非暴露于阳光的部位.病理形态上是鳞癌和基底细胞癌,或者两类混合发生,并在棘细胞内发现大小不等的黑素颗粒[2].若经呼吸道途径吸入砷,机体易发生肺癌[3].197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评估了砷及其化合物的可能致癌作用,认为'大量暴露于含无机砷的药物,饮用高砷水及职业性接触,可能与皮肤癌高发有关'.然而试图在动物实验中证实砷的致癌作用一直没有取得确切的结果.在1979年IARC根据由于生活性摄入,职业暴露或者医疗性应用而长期接触者的结果,把砷及某些砷化合物归类为1类致癌剂,即人类致癌剂.1980年IARC根据再次评估的结果,确认砷及其化合物是人类肺癌发生的一个原因.最后,于1987年IARC根据从动物致癌实验得到的'有限证据',支持砷是一种人类致癌剂,其致癌强度可与烟草和家居中的氡相比[4].
刘晓立孙殿军
关键词:砷元素致癌机制蛋白激酶氧化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