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凌
- 作品数:77 被引量:431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媒介评论·审读评阅·现象研判(四篇)被引量:1
- 2016年
- 新媒体开启了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尤其为青年亚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沃土和路径,也赋予其新的征侯与特征。如果说在伯明翰学派那里,青年亚文化群体还是一种文化角色单一、基于内部认同体系,富于社会“反常”色彩、迥异于主流的群体,那么,活跃于虚拟空间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则更加复杂、更加多样,更加难于辩识。正如盖德尔在《亚文化读本》中所说:“现在则更多强调他们的异质性、多方位渗透性、可变性和短暂性。”互联网为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及文化参与创造了自由、开放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提供了迅速集结为圈层、建构文化认同、身份标签化的基础。然而,也正是这种自由与开放,使得新型青年亚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彼此交错,亦转换了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抗关系,甚至敞开了从边缘向中心流动的可能性。
- 刘丹凌
- 关键词:媒介评论亚文化群体审读伯明翰学派文化角色
- 娱乐化征候与动因——浅谈中国影视文化的走向被引量:3
- 2004年
- 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排解困难、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在日渐显露出区域性消费社会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显现出明晰的娱乐化征候。其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转向对人类感性方式的释解,消费社会的特殊心理诉求以及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对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
- 刘丹凌
- 关键词:影视文化娱乐化新闻节目
- 论国家形象的三重内涵——基于三种偏向的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围绕"国家形象"的理论话语与实践探索是寻求民族复兴的现代中国对全球化发展框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是谋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合作与对话的现实路径,也是抵制资本主义文化霸权、表明国家立场和发展理念的有效方式,更是凝聚内部公众、强化国族认同的重要手段。我国理论界关于国家形象认识存在三种偏向——"主观定位偏向"、"外部偏向"、"新闻偏向"。基于对三种偏向的分析,我们认为,国家形象既不是单维的事实性概念,也不是单维的观念性概念,而是融合实体、反映和认知等多重内涵的结构性概念,包含客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个相面。
- 刘丹凌
- 关键词:国家形象软实力媒介形象
- 跨阈限、跨媒体、跨域界:融媒体时代电影业的新模态被引量:7
- 2019年
- "融合"不仅是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介技术发展逻辑,也指征了基于该技术架构的内容生产、产业调整,以及文化和社会变迁态势。这种融合趋向及其后果亦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电影生产、电影传播与电影消费的基本文化逻辑,形成了跨阈限、跨媒体、跨域界的"融电影"新模态。
- 刘丹凌
- 关键词:融媒体跨媒体
- 中国女性电视节目发展探微被引量:7
- 2006年
- 刘丹凌刘涛
- 关键词:中国女性女性主义女性受众刻板印象
- 国家形象建构:作为表征意指实践的“文化循环”被引量:15
- 2016年
- 本文借助传播符号学理论,围绕表征符码及其意指实践,研究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国家形象的建构是表征以及由表征聚合而成的"表征链"之合谋,是表征符号及其意义叠加、聚合、更迭和变化的产物。多元的国家形象表征裹挟着多元的意识形态内涵,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家形象表征及其意识形态内涵都是显在、清晰、平衡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矛盾甚至竞争,契合主流价值、时代主题、文化惯习和公众期待的国家形象表征可能得到放大和凸显。
- 刘丹凌
- 关键词:国家形象符码构成主义
- 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必然性与培养模式初探被引量:3
- 2010年
- 本文对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必然性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 刘丹凌董小玉
- 关键词: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
- 全时化·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媒介化--建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全媒体培养模式被引量:6
- 2020年
- 随着新媒体的全球崛起,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与广泛影响力,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逐渐转向全媒体化,这对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诉求。细枝末节的调整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传媒实战要求,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注入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要凸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彰显职业导向、技能为本、应用优先的培养思路,必须结合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内容生产变迁的实际,确立全媒体的培养方向。这需要五个维度的探索:变分类为融合,打造"全时化"教学体系;变封闭为开放,强化"传媒现场"实训;变集体为个体,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变单一为多元,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变传统为现代,拓展"媒介化"教育教学资源。
- 刘丹凌李梦雨
- 关键词:全媒体
-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文化阐释被引量:2
- 2015年
- 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 刘丹凌
- 关键词:商业电影消费主义世俗化
- 西方视阈下的“中国想象”——《功夫之王》的文化内涵解读被引量:1
- 2011年
- 《功夫之王》似乎是一次中国文化的视听盛宴:功夫、侠义精神、民族神话等传统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白发魔女传》中的白发魔女,《大醉侠》中的金燕子,《少林寺》中的默僧、十三棍僧,《醉拳》中的“醉仙”,
- 刘丹凌
- 关键词:《功夫之王》文化内涵视阈传统文化元素《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