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琼

作品数:24 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糖尿
  • 18篇糖尿病
  • 13篇2型糖尿
  • 13篇2型糖尿病
  • 10篇胰岛
  • 10篇胰岛素
  • 7篇动脉
  • 7篇糖尿病患者
  • 7篇病患
  • 6篇代谢
  • 6篇代谢综合
  • 6篇代谢综合征
  • 6篇动脉粥样硬化
  • 6篇亚临床
  • 6篇亚临床动脉粥...
  • 6篇综合征
  • 5篇血管
  • 5篇2型糖尿病患...
  • 4篇胰岛素抵抗
  • 3篇内皮

机构

  • 22篇中南大学湘雅...
  • 7篇中南大学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冯琼
  • 21篇周智广
  • 15篇唐炜立
  • 7篇陈小燕
  • 6篇刘玉华
  • 5篇彭健
  • 5篇颜湘
  • 5篇周卫东
  • 5篇刘石平
  • 5篇宁洁
  • 4篇黄干
  • 4篇刘志文
  • 3篇李霞
  • 3篇肖扬
  • 2篇汤佳珍
  • 2篇鲁琼
  • 2篇何霞
  • 2篇谭少珍
  • 2篇钟慧
  • 2篇杨琳

传媒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中南药学
  • 1篇实用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第三届湘雅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因素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因素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开放的前瞻性研究,对14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以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达标措施,探讨多因素干预以及代谢综合征评分的变化对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干预1年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总评分改善(P<0.01),干预1年后代谢综合征评分仍≥2分者,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于0~1分者(P<0.05);干预1年后仍有2分者,6年后74.1%(20/27)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仍有3分者100%(6/6)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年龄、性别校正后,干预1年后代谢综合征总评分为干预6年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95%CI1.19~3.01,P<0.01);且干预1年后是否有中心性肥胖为干预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OR=2.45,95%CI1.19~5.07,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代谢因素的干预效果可预测其长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中心性肥胖是促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肖扬李兴钟慧李玉萍陈小燕冯琼唐炜立刘石平周智广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用超声检测血管内径的变化。结果 T2DM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S)与不伴SAS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sCRP水平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成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hsCRP水平与T2DM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
宁洁唐炜立周智广冯琼刘玉华周卫东刘志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代谢综合征三种诊断标准在2型糖尿病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5
2005年
目的比较WHO、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及中华糖尿病学会(CDS)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在2型糖尿病(T2DM)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51例病程未超过1年、无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比较三种标准的诊断差异,并比较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IR)及大血管超声异常率与MS间的关系。结果采用WHO、CDS及ATPⅢ标准MS患病率分别为61.4%、61.8%及48.2%(P<0.01);中心性肥胖的诊断率分别为59.3%、59.8%及13.5%(P<0.01);WHO与CDS标准符合率为99.6%。应用ATPⅢ标准,有MS者其IR、空腹胰岛素及餐后2h胰岛素水平皆显著高于无MS者(P<0.05)。结论(1)三种标准诊断MS其差异有显著性;ATPⅢ标准诊断率低于另两者;WHO标准与CDS标准在中国T2DM人群可以通用。(2)ATPⅢ标准诊断中心性肥胖更严格,且可见IR与MS关系密切。
谭少珍周智广唐炜立陈小燕颜湘汤佳珍彭健黄干冯琼刘玉华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MS胰岛素抵抗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CD14的变化及其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14(sCD14)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低度炎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新诊断T2DM患者和血糖正常者血清sCD14和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新诊断T2DM组血清sCD14、sE-selectin和hsCRP均高于血糖正常组[sCD14:(300.7±136.6)ng/mL vs.(273.3±86.0)ng/mL;sE-selectin:(21.3±7.7)ng/mL vs.(32.9±11.4)ng/mL;hsCRP:(1.45±1.21)mg/L vs.(2.37±1.45)mg/L],后两者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匹配血压、血糖和血脂后,新诊断T2DM组中,肥胖者的hsCRP,sCD14和sE-selectin高于非肥胖者,但后两者在肥胖与非肥胖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血清sE-selectin与空腹血糖(r=0.369,P<0.001)、餐后2 h血糖(r=0.421,P<0.001)、糖化血红蛋白(r=0.291,P=0.005)、sCD14(r=0.312,P=0.002)和胰岛素抵抗(r=0.247,P=0.018)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CD14是新诊断T2DM患者血清sE-selectin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血清sCD14在新诊断T2DM患者体内较正常人有增高趋势,肥胖者更明显,是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天然免疫可能参与新诊断T2DM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莫慧刘石平周智广唐炜立颜湘黄干李建伟冯琼
关键词:可溶性CD1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228例 T2DM 患者接受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强化或常规干预治疗,随访3年。将第三年时发
梁凯勇周智广唐炜立冯琼车志宏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讨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316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0点血清皮质醇,按照不同的皮质醇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状况。所有夜间血清皮质醇>50nmol/L者行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排除亚临床库欣综合征。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同时检查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情况。结果 (1)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N发生比例在低、中、高皮质醇组逐渐升高,分别为13.3%、27.7%、44.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皮质醇组相比,中、高皮质醇组发生DR的比例升高(40.6%和1147.7%对22.7%,均P〈0.01)。高皮质醇组发生DPN的比例高于低皮质醇水平组(60.5%对38.7%,P〈0.01);(2)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较无并发症者高[(136.87±105.78对97.55±93.48)nmol/L,P〈0.01];与仅合并单个并发症者相比。合并有多个并发症的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较高[(151.66±114.54对117.69±90.26)nmol/L,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除了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以外,高皮质醇水平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经过校正病程、空腹血糖、HbA1c使用胰岛素治疗等因素后,夜间0点皮质醇水平仍是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13)。结论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是糖尿病伴发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傅奥博谢雨婷何斌斌杨琳罗说明张晶晶肖扬王臻刘玮冯琼超晨杨亚玲盛志峰苏欣彭依群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超重肥胖糖尿病皮质醇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66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病程在1年以内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选取同期的65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LCN2浓度。结果校正年龄、性别之后,2型糖尿病组的血浆LCN2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将2型糖尿病组按照血浆LCN2浓度三分位分组,高浓度LCN2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低浓度LCN2组(P=0.026)。在校正多个因素后,血浆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197,P=0.007)。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LCN2浓度是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相关因素之一。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LCN2浓度高于正常人,其血浆LCN2浓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血浆LCN2浓度上升可能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李兴肖扬钟慧钟慧姚岚姚岚陈小燕冯琼唐炜立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肥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进展被引量:6
2012年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肥胖和糖尿病均为异质性疾病,肥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亦呈多种表现。
周智广冯琼
关键词:肥胖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
2005年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1993年被命名的成年起病、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约占临床2型糖尿病的10%~15%,其早期临床表现酷似2型糖尿病,但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免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缺乏.由于受检测手段的限制,该病极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而延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已引起世界糖尿病学界的关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自1995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跨世纪人才基金及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十余项课题基金资助下,从基础到临床对LADA进行了系统研究.
周智广黄干杨琳颜湘彭健李霞欧阳玲莉冯琼胡白瑛王建民伍汉文
关键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素缺乏早期临床表现成年身心健康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5例M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或二药合用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糖代谢、脂代谢、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的变化。结果①三组治疗后体质指数(BM I)下降(P<0.05);②治疗后三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③格列美脲组治疗后甘油三脂(TG)下降(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TG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④治疗后三组的FINS水平均降低,但格列美脲组下降更显著(P<0.05);⑤三组治疗后HOMA-IR均降低,IAI均升高,格列美脲组IAI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MS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降低高胰岛素血症方面优于二甲双胍。
宁洁唐炜立周智广冯琼刘玉华周卫东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