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利东

作品数:19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痉挛
  • 4篇外科
  • 4篇脑瘫
  • 3篇神经外科
  • 3篇神经外科手
  • 3篇神经外科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切断术
  • 3篇外科手术
  • 3篇外科手术治疗
  • 3篇显微神经
  • 3篇显微神经外科
  • 3篇显微神经外科...
  • 3篇显微神经外科...
  • 3篇脑瘫性
  • 3篇脑性
  • 3篇脑性瘫
  • 3篇脑性瘫痪
  • 3篇急性

机构

  • 17篇包钢集团第三...
  • 6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晋江市医院
  • 4篇北京丰台医院
  • 3篇南阳市中心医...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内蒙古包钢医...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包头市第四医...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18篇冯利东
  • 7篇王建良
  • 6篇张黎
  • 6篇于炎冰
  • 4篇郭协力
  • 4篇马延山
  • 4篇张向荣
  • 3篇赵美清
  • 2篇郭京
  • 2篇左焕琮
  • 2篇伍成奇
  • 2篇肖立崇
  • 2篇邵海
  • 1篇李锐
  • 1篇闫立民
  • 1篇武成奇
  • 1篇白玉廷
  • 1篇肖雅娟
  • 1篇白玉娟
  • 1篇吴湘玲

传媒

  • 4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包头医学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2篇199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CD、脑电地形图变化的临床意义及预后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动态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CD、脑电地形图(BEAM)的变化情况,探讨TCD和BEAM对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TCD)和脑电地图仪,对4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入院后24h、1M、90d行TCD、BEAM检查,并选40名正常对照组行TCD检查,所得数据与实验组结果作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①24h、1M、90d内本组患者中,TCD异常率分别为80%、52.5%、37.5%;BEAM的异常率分别为75%、55%、50%。同一时间TCD与BEAM的异常率无明显差异,在病后1M、90d,BEAM的异常检出率较TCD稍高;②不同时间MCA、ACA、VA收缩期血流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名血管在不同时间血流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PI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TCD和BEAM两者相结合,分别从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学两个方面反映大脑的供血及脑细胞的功能情况,能为TIA提供可靠的辅助检查。
张向荣王建良冯利东范变玲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D脑电地形图
显微锁孔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显微锁孔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并发症以及手术策略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采用显微锁孔血管减压术的22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CT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以Teflon棉分隔。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均为动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11例(50%),小脑后下动脉(PICA)10例(41.7%),内听动脉1例(8.3%)。22例术后症状立即完全缓解;1例手术缓解后1周复发,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病例。主要合并症包括眩晕、耳鸣6例,听力下降1例,面瘫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防止脑损伤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冯利东王建良张向荣康明旺陈连军王翠宇许秀珍
关键词:面部痉挛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术式比较
1998年
通过254例高血压脑出血施6种外科术式的研究,分析各种术式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认为出血量较大,脑受压明显,首选开颅血肿清除术。出血量中等、脑受压中度,首选钻孔双套管引流术。血肿位置浅、出血量中等以下,可锥颅置管引流。出血破入脑室。
白玉廷吕国茂肖立崇冯利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
小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附三例报告)
2005年
报告三例少儿急性外伤性脑梗塞。阐述本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指出小儿外伤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与暴力大小不相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张向荣王建良冯利东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CT发病机制暴力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a)与红细胞流变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脑梗死组41例,冠心病(心绞痛)组44例,选择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血测血脂、Lp(a)、红细胞变形/聚集指数。比较各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将各组Lp(a)异常率〔Lp(a)〕300mg/L与对照组作比较,以评价Lp(a)异常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对Lp(a)与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相关分析。结果(1)Lp(a)在脑梗死组和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P<0.05)。(2)Lp(a)异常率在脑梗死和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多(P<0.01,P<0.05),且当Lp(a)>300mg/L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4.87倍,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增加7.61倍。(3)红细胞变形/聚集指数在各组中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4)Lp(a)在各组中均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1)Lp(a)浓度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浓度的Lp(a)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2)高浓度的Lp(a)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除通过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而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外,还通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导致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
赵美清冯利东王翠莲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红细胞变形能力
选择性正中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腕、指痉挛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正中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患儿腕、指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7例脑瘫患儿77侧腕、指部痉挛状态病例。全部病例采用选择性正中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25个月。100%病人术后立即感腕、指部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88.31%(68/77)。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90.91%(70/77),随访期间为74.03%(57/77)。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9.47%(51/57)。术后发生上肢感觉障碍37侧,肌无力26侧,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痉挛状态复发10侧(12.99%)。结论选择性正中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患儿腕、指部痉挛状态是安全有效的。
于炎冰张黎郭协力冯利东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状态
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二者联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分析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二者联用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旋多巴片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司来吉兰联合左旋多巴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氏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UP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UPD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没有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在对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联合应用司来吉兰和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白玉娟朱兵冯利东
关键词:司来吉兰左旋多巴帕金森病
颅内结核瘤的临床治疗及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通过对10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CT、MRI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病例及非手术病例的结果进行临床总结及分析。结果:10例中4例行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非手术治疗。10例病例均以正规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10例患者经手术及保守治疗均获治愈。
冯利东赵美清王建良陈联军康明旺邵海
关键词:颅内结核瘤
内镜下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探讨内镜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4月显微手术治疗的 5 3例脑瘫性下肢痉挛 ,全部采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 ,并在术中应用软性神经内窥镜。结果 全部患者平均随访 10个月。10 0 %患者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缓解 ,随访期间缓解率为 94 .3%。术后 6周内步态功能改善率为5 6 .6 % ,随访期间为 90 .6 %。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 94 .3%。术后发生下肢感觉障碍 2 0例(37.7% ) ,肌力下降 5例 (9.4 % ) ,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无一过性尿失禁及尿潴留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术中应用内窥镜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创伤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于炎冰张黎伍成奇马延山李伟冯利东张文伟郭京左焕琮
关键词:痉挛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1037例痉挛性脑瘫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 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 037例痉挛性脑瘫病例。依据病例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结果 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4. 1个月。96. 05%患者术后即感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 23%。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0. 74%,随访期间为87. 24%。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9%。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382侧(21. 66% ),肌无力256侧(14. 51% ),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134例(10. 58% )。结论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于炎冰张黎马延山冯利东郭协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状态显微手术治疗周围神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