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仝彩玲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技术标准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螺旋体
  • 6篇莱姆
  • 6篇莱姆病
  • 5篇伯氏疏螺旋体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定量
  • 3篇硬蜱
  • 3篇莱姆病螺旋体
  • 2篇荧光定量PC...
  • 2篇荧光定量PC...
  • 2篇ELISA方...
  • 1篇血红扇头蜱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体感
  • 1篇转录
  • 1篇微生物
  • 1篇镰形扇头蜱
  • 1篇螺旋体感染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仝彩玲
  • 6篇周金林
  • 5篇周勇志
  • 4篇曹杰
  • 3篇李培英
  • 2篇张厚双
  • 1篇李国清
  • 1篇狄清
  • 1篇徐前明
  • 1篇陈铁桥
  • 1篇吴银娟
  • 1篇郭凤璕
  • 1篇吴银娟

传媒

  • 3篇畜牧与兽医
  • 1篇上海畜牧兽医...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动物传染...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对蜱的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影响
2011年
为探索蜱及蜱传病的防控新策略,了解病原与媒介硬蜱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对长角血蜱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影响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浓度梯度的伯氏疏螺旋体显微注射到长角血蜱体内,分不同的时间段提取蜱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蜱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对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HLcyst-1)、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3(HLcyst-3)、卵泡抑素(FRP)、凝血酶抑制剂(Hemalin)4个功能基因的转录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存在时间和剂量相关性,感染后第4天显著诱导了长角血蜱HLcyst-1基因的表达,抑制了Hemalin基因表达。
吴银娟李国清仝彩玲曹杰周勇志周金林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实时荧光定量PCR
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为建立一个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的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的C段区设计与筛选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
曹杰仝彩玲周勇志张厚双周金林
关键词:硬蜱莱姆病螺旋体荧光定量PCR
文献传递
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为建立一个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的C段区设计与筛选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并通过对感染螺旋体的蜱样本的检测,评价该方法的实用价值。结果显示,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35份蜱标本检测阳性符合率100%,正常蜱20份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对牛巴贝斯原虫、泰勒原虫、边缘无浆体、金龟子绿僵菌、大肠杆菌等蜱体常见病原微生物所抽提的DNA的检测均呈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质粒的灵敏度可达1×102拷贝/μL。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适于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
曹杰仝彩玲周勇志张厚双周金林
关键词:硬蜱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荧光定量PCR
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分离鉴定及莱姆病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莱姆病是经硬蜱传播的,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全球估计年发病人数约为30万人左右,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美国,莱姆病有“第二艾滋病”之称,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现已...
仝彩玲
关键词:莱姆病硬蜱伯氏疏螺旋体ELISA方法
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已有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序列,设计两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该基因,并获得基因全长序列,大小为1 008 bp。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所获得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序列和拟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编码33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35.7 ku,等电点为5.53,具有多个抗原表位序列,其中编码主要抗原位点的片段位于中央区段,该中央区段还具有伯氏疏螺旋体种的保守性。伯氏疏螺旋体鞭毛基因中央区段编码蛋白既是主要的抗原位点又具有保守性,理论上可作为莱姆病的诊断抗原。本文为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奠定基础。
仝彩玲李培英徐前明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
镰形扇头蜱、亚洲璃眼蜱和血红扇头蜱Actin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狄清仝彩玲郭凤璕周勇志陈铁桥周金林
关键词:镰形扇头蜱血红扇头蜱N基因节肢动物门病原微生物
莱姆病螺旋体鞭毛平截性蛋白的表达及其诊断潜力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原核表达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Flagellin A基因特异性区段,获得重组鞭毛蛋白平截性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用于动物莱姆病的诊断。方法 PCR扩增获取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的同源性较低的第394-798bp区段,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tFlaA,构建好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纯化的表达蛋白作为莱姆病诊断的抗原,用于ELISA检测实验感染小鼠莱姆病。结果成功构建莱姆病螺旋体鞭毛平截性蛋白的表达载体,重组蛋白在宿主菌内高效、稳定表达,重组平截性蛋白显示了可作为ELISA诊断的抗原用于莱姆病的诊断价值。结论纯化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可作为莱姆病ELISA诊断抗原用于莱姆病的诊断,为莱姆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打下基础。
仝彩玲吴银娟周勇志曹杰李培英周金林
关键词:莱姆病克隆ELISA方法
莱姆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莱姆病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及心脏、神经、关节等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造成病人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和肢体瘫痪。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许多地区是该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莱姆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莱姆病的病原体,因其培养周期长、抗原结构复杂给莱姆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对莱姆病病原体的直接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一些新的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
仝彩玲李培英周金林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