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祥泉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2篇种群
  • 2篇小麦黄矮病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性
  • 2篇黄矮病
  • 2篇多重PCR
  • 1篇蛋白结构
  • 1篇原核表达
  • 1篇植原体
  • 1篇溶血素
  • 1篇品种抗病性
  • 1篇西瓜
  • 1篇小麦蓝矮病
  • 1篇小麦蓝矮病植...
  • 1篇膜区
  • 1篇内切葡聚糖酶
  • 1篇跨膜
  • 1篇跨膜区
  • 1篇蓝矮病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安市农业技...

作者

  • 5篇于祥泉
  • 4篇吴云锋
  • 3篇张昊
  • 2篇张春平
  • 1篇赵震
  • 1篇张珏
  • 1篇王威麟
  • 1篇侯伟
  • 1篇孙润红
  • 1篇李艳
  • 1篇杨洋
  • 1篇陈旺
  • 1篇张文波
  • 1篇陶烨

传媒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陕西省小麦黄矮病抗病性调查及流行种群检测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小麦病毒病害之一,一旦发病很难防治。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首先发现,随后该病开始大范围蔓延,198...
于祥泉
关键词:小麦黄矮病抗病性多重PCR种群
文献传递
小麦黄矮病品种抗病性调查及种群多重PCR检测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解当前大面积种植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抗病性,在利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小麦抗病性进行鉴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可同时检测病原BYDV三个不同种群的多重PCR体系,并检测了陕西省杨凌地区的种群发生状况以验证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07年田间BYDV自然发病率高达86.5%,2008年和2009年发病率降低,分别为10.6%和14.0%,不同年份间自然发病率差异大。2009年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品种和资源发病率较自然发病率升高43.7个百分点,而已感病材料的发病率变化不大。小冰麦×小偃22(F_1)、小偃22×小偃6号(F_1)、石5144×小偃22(F_2)等分离群体和小冰麦、豫麦34等小麦品种部分植株感病初期发病级别分别达到3、2、5、5、6级,而后期级别分别降至0、0、1、2、0级,表现出恢复现象。小偃6号、小偃54、小偃597等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2009年人工接种后小偃系列品种发病率高达总调查材料数(157种)的13.5%。秦丰148、西农402、陕715、西农979四个品种连续三年表现抗病。利用多重PCR体系检测了杨凌地区的8个田间自然发病样品,发现混合感染现象严重,PAV感染率达到25%,也证明多重PCR体系稳定可靠。
于祥泉陈旺吴云锋赵震张昊
关键词:抗病性种群多重PCR
侵染西瓜的5种病毒ZYMV、WMV、TMV、SqMV和CMV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检测应用被引量:25
2010年
根据5种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 cvirus,CMV)的核苷酸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从影响多重RT-PCR(mRT-PCR)扩增的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退火温度等方面进行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ZYMV、WMV、TMV、SqMV和CMV的多重RT-PCR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在一个体系中对上述5种病毒复合侵染的西瓜材料进行多重RT-PCR扩增,得到与试验设计相符的5条特异性条带,依次是542、485、410、354和293bp。该体系实现了对侵染西瓜的5种病毒的同时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成本,体现了多重RT-PCR的优越性。
王威麟张昊于祥泉吴云锋张文波张春平
关键词:西瓜多重RT-PCR病毒
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p)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根据跨膜区预测结果,设计ImpF1/ImpR1和ImpF2/ImpR2两对特异性引物。以ImpF1/ImpR1,ImpF1/ImpR2,Imp-F2/ImpR1和ImpF2/ImpR2共4个组合经PCR扩增得到4个目标片段,即:免疫膜蛋白Imp基因的全长(Imp-B);切除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N);切除N-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C);切除N-和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经酶切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并转入E.coliBL21(DE3)PlysS菌株中。SDS-PAGE电泳验证,只有切除N-、C-端跨膜区的Imp基因的基因序列(Imp-S)得到大量表达,结果表明:小麦蓝矮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孙润红于祥泉陶烨杨洋吴云锋张银武李艳
关键词:跨膜区
小麦蓝矮植原体溶血素及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分离、蛋白结构功能的预测及原核表达
本文利用小麦蓝矮病植原体16SrDNA基因和延伸因子(EF-TU)tuf基因序鉴定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是属于植原体16SrI组,完成了小麦蓝矮植原体的分类,分析了免疫收列膜蛋白(Imp)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特性,小麦蓝矮植原体寄...
侯伟张珏吴云锋张春平于祥泉刘萍张昊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溶血素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分离蛋白结构原核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