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于晓磊

于晓磊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3篇新诗
  • 2篇诗歌
  • 2篇听觉
  • 2篇朗诵
  • 1篇新民歌
  • 1篇新诗语言
  • 1篇音韵
  • 1篇上半叶
  • 1篇身份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歌朗诵
  • 1篇诗人
  • 1篇诗性
  • 1篇诗语
  • 1篇诗语言
  • 1篇双重身份
  • 1篇颂歌
  • 1篇诉求
  • 1篇民歌
  • 1篇口语

机构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于晓磊
  • 2篇张桃洲
  • 1篇孙晓娅

传媒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上世纪20至40年代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对新诗的探索途径逐渐从视觉转向听觉,从"看诗"演变为"听诗",这一革命性事件对新诗语言和新诗的整体面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诗朗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的朗诵活动集中在文人"书斋"中,朗诵只作为一种试验新诗语言的工具,为新诗的格律化提供了实践和可借鉴的经验。30年代的"读诗会"承前启后,朗诵活动的规模日渐扩大,目的在于探索新诗语言的可诵性。40年代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朗诵诗运动",在"为朗诵而作诗"的需求下新诗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朗诵诗占据了诗坛的主流。因此新诗朗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来观照新诗朗诵与新诗语言之间的复杂而丰富的关系。
于晓磊
关键词:朗诵听觉口语
《新诗歌集》与1920年代新诗的听觉诉求被引量:2
2013年
1928年出版的赵元任《新诗歌集》,是一次将诗歌和音乐结合的大胆尝试。它们在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的同时,也将其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特性赋予了那些作为歌词的新诗作品;那些作品借助于曲调,同样给予接受者另一向度的听觉感受。这种诗与乐的结合,促动诗人们郑重地重新思考新诗的音韵问题,探掘语言中"乐"的成分。这部独异的诗歌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920年代诗人们为新诗音律所作的努力及其达到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的探索写下了可贵的一笔。
张桃洲于晓磊
关键词:听觉格律
新诗音韵的探测:20世纪上半叶诗歌朗诵的功能与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一些诗人开始在"书斋"里进行诗歌朗诵活动,朗诵作为一种试验新诗语言的工具,为新诗的格律化提供了实践和可借鉴的经验;在20世纪30年代,在由一些诗人组织的"读诗会"上,所展开的朗诵其目的在于探索新诗的节奏与音韵,并引发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0世纪40年代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朗诵诗"运动,"为朗诵而作诗"的需求使得新诗的语言趋于口语化,朗诵诗占据了诗坛的主流。
张桃洲于晓磊
关键词:新诗朗诵音韵
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诗性融合——论李学鳌的诗歌创作
2011年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河北诗人李学鳌在诗歌理想与诗歌创作中逐渐实现了"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此类诗歌始终贯穿着三个延续不变的主题。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李学鳌创作出大量兼具"古典"与"民歌"特点的民歌作品。李学鳌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填补了工人阶级创作诗歌的缺失,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真实性"的追求上,但是也显现出明显的局限和不足。
于晓磊孙晓娅
关键词:颂歌新民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