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子锵

作品数:41 被引量:348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1篇伊蚊
  • 19篇白纹伊蚊
  • 11篇登革热
  • 10篇病毒
  • 8篇登革病毒
  • 7篇杀虫
  • 7篇杀虫剂
  • 6篇种群
  • 5篇蚊幼
  • 5篇蚊幼虫
  • 5篇抗药
  • 5篇抗药性
  • 4篇自然种群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白纹伊蚊幼虫
  • 3篇常用杀虫剂
  • 2篇登革病毒感染
  • 2篇登革热病毒
  • 2篇登革热媒介

机构

  • 40篇广州市疾病预...
  • 4篇广东省疾病预...
  • 3篇广州市第八人...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市白云区...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黄埔区...
  • 1篇珠海市疾病预...

作者

  • 40篇严子锵
  • 28篇胡志刚
  • 25篇江毅民
  • 18篇李成玲
  • 10篇伍浩荣
  • 7篇梁雪莹
  • 7篇徐建敏
  • 5篇刘于飞
  • 5篇麦伟麟
  • 5篇伍浩颖
  • 4篇王鸣
  • 4篇胡世潮
  • 3篇张复春
  • 3篇曹虹
  • 3篇杨智聪
  • 2篇王玉林
  • 2篇周端华
  • 2篇张玉润
  • 2篇潘志明
  • 2篇李成铃

传媒

  • 16篇中华卫生杀虫...
  • 12篇热带医学杂志
  • 6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纹伊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3个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测定其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荔湾区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产生了抗性;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氯菊酯敏感,而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则具初步抗性。结论对于此次试验中的3个区来说,在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这3种杀虫剂中,氯菊酯的药效较好,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此较为敏感,可作为目前首选使用的杀虫剂;从化区成蚊整体上来说对这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较高;天河区成蚊对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抗药性强于从化区,荔湾区成蚊对于3种杀虫剂抗性最强。
徐建敏梁雪莹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玲
关键词:白纹伊蚊抗药性杀虫剂
广州市蟑螂的种群分布与构成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徐建敏胡志刚梁雪莹李成玲江毅民严子锵
关键词:蟑螂种群分布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索广州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特点及消长规律。方法在农村设立监测点对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密度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农村中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以室外环境为主,全年皆可在积水容器中检出幼虫,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以室外孳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密度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密度消长
球腹蒲螨引致幼儿园内皮炎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010年
目的调查一起幼儿园内群体性皮炎的情况及其原因,并指导开展防治。方法在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调查,采集样本进行镜检,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全园累计有102人发生皮疹,罹患率为47%(102/217)。皮疹主要以脖子和躯干为多,一般持续3~4 d即消褪自愈,但回园后又多有复发,临床诊断皮疹为螨类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调查发现课室的木凳被加州粉蠹严重蛀蚀,蛀蚀率达51.8%(99/191);随机抽查62张被蛀蚀木凳,平均有160个虫蛀孔;各个班的病例构成比与被虫蛀木凳的构成比相关(r=0.943,P<0.05)。在加州粉蠹的尸体上和被其蛀蚀掉出的木凳粉屑中均检出球腹蒲螨。结论这是一起由寄生于蛀蚀木制品的加州粉蠹体上的球腹蒲螨引致的皮炎暴发事件,在一些大量使用木制品的场所(如托幼机构、学校等)应引起重视。采取清除被蠹虫蛀蚀的木制品;适当使用氯菊酯杀灭游离螨虫;对环境进行清洁处理、被褥和用品置太阳暴晒等防治措施,可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胡志刚严子锵周勇叶浩风
关键词:皮炎
标准间指数在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适应于白纹伊蚊幼虫可以室内外孳生的习性,以标准间指数表示非居民住户环境的白纹伊蚊幼虫空间分布的种群密度,补充布雷图指数(或百户指数)仅能代表居民区伊蚊密度的不足。方法现场检查居民和非居民区场所,以检查一定范围(居民住户或一定单位面积)内的孳生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数,以布雷图指数和标准间指数分别作为衡量居民区和非居民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对广州市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标准间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标准间指数表示的密度消长曲线趋势接近于布雷图指数的曲线,布雷图指数与标准间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标准间指数与布雷图指数两者均数的比值分别为2.24,2.26和2.05。结论标准间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白纹伊蚊密度消长情况,与布雷图指数相适应,用于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动态的监测是可行的。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伍浩荣潘志民
关键词:白纹伊蚊种群动态密度监测
登革病毒2型全长cDNA感染性转录体的构建和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为构建登革病毒感染性克隆,针对登革病毒2型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方法及感染性转录体进行研究。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DEN2NGC株全长基因组cDNA,以之为模板,用SP6RNA聚合酶系统制备体外转录RNA转录体,分别经乳鼠脑内接种及电穿孔转染BHK-21细胞,观察其感染效应。并从受染鼠脑和病变细胞中提取总RNA,进行RT-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电镜观察。结果发现,从感染鼠脑和细胞中经RT-PCR均可扩增出病毒特异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一致;并从乳鼠脑组织和BHK-21细胞中观察到恢复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本文成功构建的DEN2 NGC株病毒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体具有感染性,乳鼠脑内接种途径与电穿孔转染细胞一样可成为体外转录体感染宿主细胞、获得恢复病毒的方法。
贡树基赵卫张文炳周浩陈丽丹张复春严子锵曹虹
关键词:登革2型病毒全长CDNA
一起由球腹蒲螨引起丘疹性荨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1年
目的对一起由球腹蒲螨(Pyemote sventricosus)引起丘疹性荨麻疹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病例及幼儿园环境进行调查,并经实验室镜检,找出本次疫情的致病因素。结果该疫情持续34d,共发生丘疹性荨麻疹病例100例,罹患率43.67%。通过对木椅的虫蛀部分镜检,发现是寄生其上的球腹蒲螨引起本次疫情的发生。结论本次疫情感染来源是寄生在蛀蚀幼儿坐椅中的加州粉蠹上的球腹蒲螨引起。提示使用木制家具的幼儿园应定期更换、清除所有被蠹虫蛀蚀的木制家具,以防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叶浩风叶双岚周勇胡志刚严子锵王玉林
关键词:丘疹性荨麻疹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情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从广州11个行政区及其登革热旧疫点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经实验室培育羽化成成蚊),提取登革病毒RNA,Onestep SYBR GreenI实时RT-PCR进行检测。结果2005-2007年从广州地区采集的493批白纹伊蚊(6255只)中,共检测出两份阳性结果,分别来自登革热疫点和旧疫点,经测序证实为登革I型,其余为阴性。最低感染率为0.32。结论本文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比率较低,可能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传代的递减效应、采样时间滞后以及广州登革热非连续性爆发有关。
李成玲江毅民胡志刚伍浩荣郑小英严子锵
关键词:白纹伊蚊登革病毒
我国亚热带地区登革热发生机制被引量:17
2008年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登革热病毒在蚊虫种群中能够长期经卵传递,并且可以在蚊虫滞育卵中越冬存活,使得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病毒长期存在成为可能。我国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病例的来源既有输入性的,也不排除本地性的。而人群登革热病毒抗体水平的周期性变化、媒介蚊虫体内登革热病毒的数量变化以及登革热病毒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则可能是导致登革热在某地区反复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
江毅民严子锵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伊蚊经卵传递病毒变异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登革热疫情报告、监测和媒介监测网络;访视报告的每个病例或可疑病例,并在疫点周围展开病例搜索;采集登革热病例、疑似病例、疫点部分人群血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非疫点、疫点蚊媒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2002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23例,发病率为20.14/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以城市居民区为主,随后向城郊、农村扩散,最后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以街(镇)为单位计算,最高的发病率达212.4/10万。流行季节为5月中旬~11月下旬,高峰为7~9月;3~12月份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0~19.8;病毒为登革Ⅰ型;潜伏期为2~8d;爆发疫点人群隐性感染率达17%;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但低年龄组发病率略低。结论2002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其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为广州市历史之最,总体流行态势处于半自然状态。早期病例未及时诊断,疫情发现迟,疫情控制不力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广州市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近3年连续流行同一型别病毒,登革热是否有本地化趋势应密切关注。
周端华王鸣邱季春刘于飞陈小霜李泽荣高阳何丽娟严子锵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