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荭

作品数:31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写作
  • 6篇杜拉斯
  • 6篇作家
  • 6篇文学
  • 3篇诗歌
  • 3篇女性
  • 3篇法国作家
  • 3篇法语
  • 2篇社会
  • 2篇女性书写
  • 2篇自传
  • 2篇文学生活
  • 2篇小说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2篇法国文学
  • 1篇东方情结
  • 1篇对照译文
  • 1篇新书
  • 1篇新闻

机构

  • 28篇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巴黎第七大学

作者

  • 28篇黄荭
  • 1篇许钧
  • 1篇李琦
  • 1篇袁筱一

传媒

  • 8篇当代外国文学
  • 3篇法语学习
  • 3篇译林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东方翻译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法国研究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粤海风
  • 1篇现代传记研究
  • 1篇扬子江文学评...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4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走近福楼拜被引量:1
2004年
黄荭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
杜拉斯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被引量:2
2008年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说:杜拉斯在生前就已经完成了对自身传奇的建构,用母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用中国情人膨胀欲望的蓝色格子间,用“不能忍受”的“概念”的印度,用写作的黑色团块,用外面的世界映射在作家内心的重叠影子。而传奇的延续、阐释和神化却维系在自觉不自觉的读者对杜拉斯写作的迷狂。
黄荭许钧
关键词:杜拉斯不自觉传奇写作欲望
圣艾克絮佩里的人生和创作轨迹被引量:4
2006年
在绝大多数中国读者眼里,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是《南线邮航》(首部小说)、《夜航》(获费米娜奖)、《人类的大地》(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小王子》(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资本论》的现代童话)的作者,殊不知这位飞行员作家也是一位善于斡旋的政治外交家、持有多项科学专利的发明家、敏锐犀利的报刊特派记者……就文学创作而言,他的形象也不仅仅是热爱事业的“飞行巨人”和感悟存在的“小王子”的简单叠加。飞行不是他创作的理由,应该说飞机契合了作者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它代表了一种挑战,一种超越,它也是一种维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圣艾克絮佩里早期的作品都围绕着飞机和飞行,而在他最宏大的圣歌式作品《堡垒》中却完全没有了飞机的踪影,回归到纯粹的精神苦旅和心灵独白。
黄荭
关键词:文学创作佩里《小王子》法国作家《资本论》
中国视角下的玛格丽特·杜拉斯被引量:7
2007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以其独特的艺术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当杜拉斯写作成为当下中国个人化书写和小资生活推崇的时尚,在潮流“印象派”的解读之外,等待我们发掘的是文本之所以流传的经典的沉淀。
黄荭
关键词:玛格丽特·杜拉斯
女性·社会性·互文性——安妮·埃尔诺的自我书写被引量:1
2024年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始终围绕“自我”展开,但她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有别于传统的自传和自我虚构,带有鲜明的女性、社会性和互文性特征。她的“自我民族志”“社会自传”用敏锐精准的观察和简洁平白的文风,揭露并反思了性别等级、社会差异和阶级“区隔”导致的“象征性暴力”。通过这种历时与共时、自生与外生、反复与差异的叙事手法和互文本游戏,安妮·埃尔诺将自身的创作汇入文学和历史的记忆之场中。
黄荭
关键词:女性书写互文性
回望与反思:20世纪法国文学在新中国的译介历程被引量:1
2011年
20世纪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程,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并契合了新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文化运动和文艺思潮。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现当代文学60年来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极具代表性地诠释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改变,从文学研究的引导和深入,从学术交流的互动和启发,从中法作家、译作者、出版者间的对话和合作,中国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体系在“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文化场域中逐渐成熟,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黄荭
关键词:20世纪法国文学
相信彩虹的诗人——记勒内·夏尔
2001年
黄荭
关键词:诗人诗歌彩虹
杜拉斯:在报纸上写作
2022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杜拉斯在法国多家知名报纸杂志上断断续续从事了三十多年的非典型新闻写作。这种针对外面世界的即时写作,一方面继承了法国知识界用文学介入现实的传统,另一方面女作家对底层、罪案、司法公正的关注和个性化解读带有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倾向,使杜拉斯的新闻报道、访谈、人物特写和评论充满了颠覆性和独创性,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形式,打破了体裁的界限,成为了联系现实和想象的神奇纽带。
黄荭
关键词:杜拉斯新闻写作
“读者”莫言的“他者”之镜
2021年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罗列某位中国或外国作家对莫言作品的影响,也不想指出他对某位作家的“借用”(莫言作品中某位作家的“印记”),也不谈“相似”“滋养”“挪用”,甚至对其他作家有“继承”或“剽窃”这类更有争议的说法。诚然,上述研究在互文性领域十分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手段已为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确实应当对莫言作品开展此类分析。
范加慧(译)黄荭
关键词:莫言作品外国作家现代信息技术互文性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中的记忆主题
2019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多拉•布吕代》讲述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作家不断搜集资料,试图还原多拉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同时,寻找多拉也是探寻父亲的秘密、重塑自我身份、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本文结合自传/撰理论、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记忆责任”等概念,以《多拉・布吕代》为研究对象,从写作手法、创作根源、主旨内涵对莫迪亚诺笔下的记忆主题进行剖析,揭示作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如何通过记忆书写得以呈现和深发。
黄荭李琦
关键词:莫迪亚诺记忆身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