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辉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5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勘查专业地球物理实习过程控制与实施——以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地球物理专业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其重点是围绕重、磁、电、震等方法运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结合我校新开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参考国内相关高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讨论专业实习平台建设及过程控制内容,为做好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提供基础。
- 付茂如张平松郭立全黄艳辉
- 关键词:实践教学
- 琼东南深水区华光凹陷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早期预测被引量:6
- 2015年
- 深水低勘探领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之一,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是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而低勘探领域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针对这一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邻区井孔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探讨了以多项烃源岩参数为主的5项烃源岩早期预测评价方法,即:1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层段;2利用地震速度-岩性定量预测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利用地震绝对速度定量估算烃源岩成熟度Ro;4运用地震相转沉积相,再由沉积相转有机相方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和分布;5烃源岩层段综合评价优选。应用该方法对华光凹陷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早期预测,发现崖城组各段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崖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450m;崖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受埋深影响,崖三段烃源岩Ro值最高;崖二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大,滨岸平原沼泽相最窄,崖一段和崖三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小,但滨岸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最宽,并且扇三角洲分流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较广;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崖二段是最有利烃源岩,崖一段和崖三段是较有利烃源岩。
- 黄艳辉刘震吕福亮武彦贺晓苏王彬
-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相
- 基于磁场响应的淮南舜耕山断裂带分布规律研究
- 2023年
- 基于磁法勘探测量精度高、野外磁测成本低和见效快等优点,本文利用高精度磁测工作流程开展舜耕山断裂带纪家山段分布规律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现场踏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磁异常(ΔT)总体上呈现北正南负的格局,北部呈现出铁磁—顺磁性正磁异常的宏观磁性特征,南部呈现出抗磁性负磁异常的宏观磁性特征。(2)舜耕山断裂带纪家山段断层属于逆断层,走向为北偏东62°方向,断层以北为红色二叠系石英砂岩,断层以南为奥陶系灰色厚层石灰岩或白云岩。
- 王志恒焦锴杰朱为赟黄艳辉白泽
- 关键词:逆断层磁法勘探磁异常
-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与探索被引量:3
- 2021年
- 培育创新实践能力、凝聚创新精神、孵化创新人才是新形势下创新实践平台构建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创新实践平台的设计管理机制、实施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入手,描述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行动,阐明了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理念,介绍了一定的创新经验和实践认识。通过建立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构建"双一流"背景下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发挥大学生"管理者-参与者"的双面作用,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真正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 黄艳辉徐宏杰吴海波
-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平台
- 淮南潘集外围深部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4
- 2018年
- 潘集外围深部煤层气甲烷碳氢同位素分布及其成因对该区煤层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煤层气资源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潘集外围深部主要煤层共25件煤样,通过解吸实验获得解吸气样进行了组分、甲烷稳定碳氢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深部煤层气组分及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探讨了煤层气稳定碳氢同位素随埋深的变化特点,结合煤层气形成与演化过程、煤的变质程度分析了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的地质影响,通过Whiticar成因图版揭示了深部煤层气成因,结合相关经验模型估算了煤层气不同成因来源气所占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煤样解吸煤层气中CH_4含量介于16.2%~96.68%,平均为71.60%,重烃含量介于0.35%~32.13%,平均为9.86%,N_2含量介于0.13%~74.72%,平均为21.20%,CO_2含量介于1.62%~27.26%,平均为7.30%。自浅部至深部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变化于-45.46‰^-31.17‰,平均为-40.92‰,甲烷氢同位素变化于-199.99‰^-133.87‰,平均为-178.04‰,稳定碳氢同位素具有随深度增加偏重的特点。构造热演化史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以热成因气为主,兼有生物气可能,研究区煤层Ro,max介于0.702 2%~0.998 3%,主要为气-肥煤,生成的煤层气为湿气,油型气的输入使得δ^(13)C_1偏重。Whiticar成因图版分析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为以热成因为主,经历了后生改造作用的混合气。估算结果表明13-1煤、11-2煤、8煤、7煤、6煤、5煤、4煤、3煤、1煤生成的煤层气中热成因气比例超过80%,生物气主要由CO_2还原作用所形成。
- 刘会虎刘会虎胡宝林胡宝林徐宏杰徐宏杰张文永黄艳辉
- 关键词: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
- 基于超声波测试的煤样脆性指数计算与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基于超声波速度测试的煤样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具有无损的特点,但究竟基于何种弹性参数计算方法效果更佳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测试10组煤样沿0°、45°和90°三个方向的纵、横波速度,基于动杨氏模量和动泊松比(动弹性参数法),以及拉梅常数(拉梅常数法)分别计算两种脆性指数(BI(E_(d),υ_(d))和BI(λ,μ))及其误差(εBI(E_(d),υ_(d))和εBI(λ,μ)),以及脆性指数各向异性值(ABI(E_(d),υ_(d))和ABI(λ,μ)).进一步从脆性表征、计算精度和各向异性刻画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结算结果,分析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煤样脆性指数相关性较高,但BI(E_(d),υ_(d))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BI(λ,μ),即具有更高的离散度;计算误差εBI(E_(d),υ_(d))的均值高于εBI(λ,μ),但除了个别煤样的εBI(E_(d),υ_(d))值较大外,绝大部分煤样的εBI(E_(d),υ_(d))值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个别煤样的ABI(λ,μ)为显著的负值,限制了该型脆性指数计算法在煤各向异性评价方面的适用性.综合而言,除了脆性指数为相对值(0~100)外,基于动弹性参数的脆性指数计算法性能更优,能够为煤层气储层脆性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 吴海波董守华张平松黄艳辉
- 关键词:煤样各向异性
- 基于复合神经网络的致密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2023年
- 本文利用集成的思想开展了复合神经网络模型研究。首先,利用MATLAB软件平台构建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支持向量神经网络(SVM)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三个单一神经网络。其次,将单一的神经网络以加权平均的规则进行组装,形成一种复合的神经网络系统。最后,利用复合神经网络系统开展了测井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的预测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的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复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精度更高,表明基于复合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储层评价是可行和有效的。
- 朱为赟郝翰王志恒白泽黄艳辉
- 关键词:复合神经网络测井储层评价
- 低孔渗砂岩储层临界物性确定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42
- 2012年
-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以现今储层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储层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低孔渗砂岩储层成藏条件动态评价。由于成藏期后储层物性通常会发生变化,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已不能客观反映成藏期的储层质量下限,储层物性下限的应用意义变得十分局限。笔者提出运用"储层临界物性"概念评价储层的新思路,将成藏机制与储层评价相结合,重新认识低孔渗砂岩储层的成藏能力。本文提出了3种砂岩"储层临界物性"的确定方法,即①录井资料分析法、②试油资料分析法和③砂岩烃类充注临界条件实验分析法。显然常规储层由于成藏期后成岩作用较弱,物性特征变化很小,利用录井资料分析法和试油资料分析法中求得的现今含油物性下限即可确定储层临界物性;而低孔渗砂岩储层由于成藏期后成岩作用较强,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幅降低,则需要将现今含油物性下限恢复到成藏期相应的临界物性。"储层临界物性"的应用是对传统储层评价体系的补充,只有与成藏结合,动态地评价储层质量,才能客观地区分不同储层的含油气性。在低孔渗砂岩储层评价中引入储层临界物性参数分析,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和预测该领域的储集条件。
- 刘震黄艳辉潘高峰刘静静吴迅达王菁张胜斌
- 关键词:储层评价有效储层
-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被引量:1
- 2023年
- 对标“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建设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从日常生活中引出教学内容;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融入学科竞赛元素、实现动态学情监测。以此,增强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 吴海波胡雄武姬广忠黄艳辉
-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科竞赛考评
-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段低孔渗储层动态评价被引量:2
- 2014年
- 油气充注后,由于机械压实、胶结交代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因此,低孔渗储层现今的储层特征并不能反映成藏期的储层特征。而常规储层评价主要以现今静态评价为主,并未考虑到成藏后储层的演化过程及成藏条件,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储层的含油气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油气勘探阶段的低孔渗储层动态评价的新思路,在成藏期储层物性恢复的基础上,将储层临界物性作为划分油气充注有效储层和无效储层的界限,把储层划分为有效储层与无效储层:无效储层无论大多的充注动力,油气也不能充注;有效储层的含油气性还受控于充注动力。临界成藏解释图版定量地反映了储层物性与临界注入压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根据成藏动力学平衡原理,本文利用临界成藏解释图版很好地解释了安塞地区长6段储层的含油性。该储层动态评价方法对指导致密油储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刘静静刘震潘高峰黄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