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爱军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太湖
  • 2篇农业气候
  • 2篇农业气候资源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资源
  • 1篇稻麦
  • 1篇稻田
  • 1篇冬小麦
  • 1篇动态特征
  • 1篇杂草
  • 1篇杂草群落
  • 1篇施肥
  • 1篇水稻
  • 1篇速效
  • 1篇速效磷
  • 1篇碳固定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氮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永丰县农业局

作者

  • 4篇黄爱军
  • 3篇张卫建
  • 1篇王绪奎
  • 1篇赵锋
  • 1篇卞新民
  • 1篇张林钱
  • 1篇陈长青
  • 1篇芮雯奕
  • 1篇黄山
  • 1篇类成霞
  • 1篇杨菲
  • 1篇张莉

传媒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江淮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作物生产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作物生产
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朗,成为备受世界重视和关注的重大生态问题。气候变化势必会引起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资源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和时间、空间分布的改变,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波动性。因此,在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尚不能...
黄爱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冬小麦水稻
文献传递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太湖稻-油复种系统春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掌握不同管理模式下稻田杂草群落特征,可以为杂草综合防治及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借助稻—油复种系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江苏吴江,始于1987年),于2007年春季监测长期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施肥与秸秆还田对春季稻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显著作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下(化肥+猪粪+秸秆)杂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下降;长期不施氮肥下杂草总密度显著增高,达1 810 ind./m2;长期不施肥时,田间野老鹳草成为优势种群,其相对密度达87.9%;全年秸秆还田(化肥+油菜秸秆+水稻秸秆)下,田间优势杂草种群为禾本科的看麦娘,其相对密度达69.7%;秋熟水稻秸秆还田下杂草生物量下降,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以对稻油复种模式中春季杂草群落进行有效调控。
黄爱军赵锋陈雪凤张莉杨菲张卫建
关键词:施肥秸秆还田杂草群落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阐明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消长趋势,不仅可为我国固碳减排的国际环境谈判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沃土工程和地力培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本试验以我国典型的稻麦两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助田间长期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1985-2004年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结果发现近20年该区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呈递增趋势,与1985年相比分别提高了8.85%和10.23%(P〈0.05);土壤速效磷也呈递增趋势,但土壤速效钾呈递减趋势,与1985年相比速效磷含量增长了50.66%(P〈0.05),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1.82%(P〈0.05)。结果还显示该地区稻田近十年土壤碳氮的递增幅度呈递减趋势并趋于稳定,两者的区域差异(变异系数)也稳步下降并保持在20%和19%左右。上述结果表明该区稻田已经出现土壤碳饱和现象,要进一步提高土壤增碳保氮效应,必须进行种植模式与技术的突破,以打破目前的碳饱和平衡状态。同时在土壤质量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土壤钾素的投入,采用保护性农作技术体系,走增碳保氮稳磷补钾技术之路。
王绪奎张林钱芮雯奕黄山黄爱军张卫建
关键词:稻田土壤碳氮碳固定动态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