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娟红

作品数:17 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梗死
  • 4篇动脉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发病
  • 3篇血管
  • 3篇硬化性
  • 3篇硬化性狭窄
  • 3篇中动脉
  • 3篇粥样硬化性狭...
  • 3篇颅内
  • 3篇颅内外
  • 3篇大脑
  • 3篇大脑中动脉
  • 2篇动脉闭塞
  • 2篇动脉闭塞性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心病
  • 2篇性病

机构

  • 1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6篇魏娟红
  • 9篇刘俊艳
  • 5篇刘翠平
  • 5篇罗艳利
  • 4篇刘玮
  • 4篇李春岩
  • 3篇任士卿
  • 2篇陈晓雨
  • 2篇王瑜玲
  • 2篇周莉
  • 2篇李跃林
  • 2篇李彦朝
  • 2篇武霞
  • 2篇董玉娟
  • 1篇王冰
  • 1篇刘嘉林
  • 1篇王瑞玲
  • 1篇王建茹
  • 1篇高东美

传媒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导致的脑干梗死二例报告
2005年
刘俊艳任士卿王瑜玲魏娟红刘玮
关键词:梭形动脉瘤脑干梗死基底动脉言语不清言语障碍降压0号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刘俊艳董玉娟任士卿刘玮魏娟红李春岩
关键词: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大脑中动脉多发性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卒中类型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MCAOD)患者的卒中类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TCD和(或)MRA确诊的症状性MCAOD的患者,依据头部弥散加权核磁成像(DWI)所示梗死灶的特点进行分类,并与MCA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4例症状性MCAOD患者中,73.8%的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主要累及内交界区(53.6%)、半卵圆中心(29.1%)和皮层(22.6%)。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0%和44.0%,以多发小灶性梗死为主,很少引起MCA主干支完全梗死。且皮层支完全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与严重MCA狭窄有关,而腔隙样梗死多见于轻度MCAOD患者。结论MCAOD患者可表现为各种梗死类型,以交界区梗死最常见,且多发性脑梗死为MCAOD患者最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累及皮层下白质等部位,病灶以链型或弧线型分布为特点,动脉-动脉栓塞为其发病机制之一;深部小梗死多为孤立病灶,与MCA主干粥样硬化斑继发的血栓堵塞豆纹动脉入口有关。
刘俊艳魏娟红王建茹王冰李春岩
关键词:梗死类型功能磁共振成像
上消化道造影致急性胰腺炎1例
2002年
罗艳利刘翠平李跃林魏娟红
关键词:上消化道造影急性胰腺炎钡剂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分析
血液动力学低灌注是缺血性卒中的的重要发病机制,而影响脑灌注量的因素除了平均动脉压、全血容量、心脏功能、颅内压以外,尚与脑动脉闭塞性病变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状态以及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有关。本文通过检测有症状及无症状大脑
刘俊艳魏娟红罗艳利
关键词:MCA侧支循环动脉闭塞性病变屏气试验症状性
文献传递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刘俊艳刘嘉林魏娟红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F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入选108例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n=42)和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n=66),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 w后测定FG和HbA1c,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患者较低剂量组患者的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有升高HbA1c和FG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连续服用8 w后可以明显升高HbA1c和FG水平(P<0.05)。低剂量组发现1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高剂量组发现3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并有1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治疗后没有发现ALT或CK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的同时,有导致糖耐量异常的风险,临床在长期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同时,应注意监测FG和HbA1c。
周莉刘翠平武霞陈晓雨魏娟红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冠心病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 IGR 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 mmol/L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5.6 mmol/L≤FPG<7.0 mmol/L 和(或)7.8 mmol/L≤OGTT2 h 血糖<11.1 mmol/L 者诊断为 IGR,OGTT 2 h 血糖≥11.1mmol/L 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 (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IGR 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OGTT 2 h 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 OGTT 发现,IGR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 OGTT 2 h 血糖是 IGR 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俊艳魏娟红
关键词:葡萄糖代谢障碍颅内动脉硬化动脉闭塞性疾病糖调节
DWI对MCA狭窄患者卒中亚型的诊断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l)对MCA狭窄患者急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经TCD/MRA诊断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MCA闭塞性病变: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esive disease MCAOD)患者,分别于病后1周内行头颅水抑制MRI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及DWI检查,比较FLAIR、DWI所示梗死灶的类型和数量。结果:238例症状性MCAOD患者的FLAIR结果表明,单发腑梗死137例(57.6%),多发性脑梗死101例(42.4%)。其中皮层区域内梗死82例(34.5%),深部小梗死120例(50.4%),变界区梗死143例(60.1%)。而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园中心梗死以及伴随的皮层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52.9%、22.7%、13.0%,84例MCAOD患者的DWl结果表明,73.8%患者呈多发性脑梗死表现,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和44.0%,而皮层播散性小梗死(22.6%)、半卵园中心梗死(29.1%)的诊断率高于FLAIR结果。结论:DWI对于微小梗死以及多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FIAIR成像,尤其对于皮层播散性小梗死灶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利于卒中亚型的诊断及卒中机制的判断。
刘俊艳任士卿董玉娟魏娟红李春岩
关键词:梗死类型DWI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 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刘玮刘俊艳高东美魏娟红
关键词:发病率脑梗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