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
- 作品数:38 被引量:26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先天性视盘小凹并发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盘小凹并发黄斑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在病程发展和激光治疗后的变化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例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视盘小凹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合既往有关小凹发病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对其中4例进行沿小凹区域的视盘边缘光凝治疗,观察期6~30个月。主要指标视力及黄斑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均合并浆液性黄斑病变,其中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脱离,2例为单纯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其余两者兼有。病变区与小凹之间存在明确关联关系,病变程度与病程及视力也相关。2例合并先天性脉络膜缺损。3例激光治疗有效。结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劈裂和神经上皮脱离是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的重要形态学改变,正确认识其与病程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激光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 马凯卢宁熊颖张风刘宁朴
- 关键词:黄斑病变相干光断层扫描
- 黄斑营养不良的自发荧光照相观察
- 2010年
- 目的初步探讨自发荧光照相在黄斑营养不良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黄斑营养不良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常规临床检查手段包括现病史及家族史询问、视力检查、裂隙灯前节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其中部分患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接受了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对上述患者的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黄斑营养不良自发荧光图像特征。结果病变区在488 nm自发荧光下呈现与彩色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造影所见病变部位相应的低荧光区域,低荧光区域的大小、低荧光的程度与疾病病程和视力损害程度呈现一定相关性。7例患者在黄斑病变区周围可见宽窄不同的环形高荧光条带,提示病变进展的倾向。2例在黄斑区外呈现广泛的高自发荧光,患者否认夜盲症状,视网膜电流图显示为重度的视锥细胞功能损害和轻度的视杆细胞功能损害,提示可能是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早期阶段。红外自发荧光(820 nm)均可以见到上述病灶的显影。结论自发荧光照相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黄斑营养不良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马凯纪海霞严伟熊颖张风刘宁朴
- 关键词:自发荧光黄斑营养不良
-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再次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及预后分析
- 2008年
-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治疗预后。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研究。研究对象242例因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的患者。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6年因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住院病例,对其中行再次手术病例的原因、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再次手术后视力等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再次手术原因、视力。结果在入选的242例患者288眼中,32眼接受再次手术,其中24眼再次行玻璃体手术,8眼行巩膜扣带等其他手术治疗。24眼再次行玻璃体手术的原因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3眼(54.2%),玻璃体再出血9眼(37.5%),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出血1眼(4.2%),黄斑前膜1眼(4.2%)。再次玻璃体手术后视力改善者4眼。基本不变者14眼,下降者6眼。再次与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光感,无光感的发生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再次玻璃体手术的原因主要为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再出血,再次手术后光感/无光感的发生率较高,应重在预防。
- 徐军张彦来马凯刘宁朴
-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后并发症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rs1799752位点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rs1799752位点插入或缺失(1/D)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412例,其中DR组207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WR)组205例;DR组中筛选出增生性DR(PDR)患者53例,作为PDR组;收集同源非糖尿病志愿者97例作为对照人群。采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ACE基因rs1799752位点1/D多态性基因型。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疾病发生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CE基因rs1799752位点的I和D等位基因频率:DR组分别为54.1%和45.9%,PDR组分别为52.8%和47.2%,DWR组分别为48.0%和52.0%;DR组与DWR组、PDR组与DWR组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2,0.77;P〉0.05)。I/D基因型分布:DR组分别为Ⅱ25.1%,ID58.O%,DD16.9%;DWR组分别为Ⅱ22.0%,ID52.2%,DD25.9%,PDR组分别为Ⅱ20.7%,ID64.2%,DD15.1%;DR组与DWR组和PDR组的I/D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92,3.19;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之间的I和D等位基因频率及I/D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4.98;P〉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中,纳入患者确诊糖尿病时的年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结果、胰岛素应用情况,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检测结果,ACE抑制剂使用情况等作为变量进行分析,显示I/D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R(OR=0.80,95%CI:0.59-1.09)和PDR(OR=1.23,95%CI:0.78-1.93)发病无相关性。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 李娜杨秀芬顾虹邓禹徐军马凯刘宁朴
- 关键词:肽基二肽酶A多态现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对照研究
-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8
- 2013年
-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总体水平,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市德胜社区收集1100例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依据ETDRS眼底病变分级标准分为DR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WR)组,DR组又分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分析受检人群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状况,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情况、是否规律检测血糖和进行眼科检查等,比较DR与DWR组、PDR与NPDR组间相关因素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2.1%(353/1100),PDR患病率为4.8%(53/1100);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7.0%)为63.0%(652/1035),85.4%(916/1072)的患者控制饮食,77.3%(827/1070)的患者进行体育锻炼,56.0%(609/1088)的患者规律测量血糖,56.8%(416/733)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频率≥1次/6个月。71.7%(762/1062)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进行过眼科检查,其中47.9%(525/1097)进行过散瞳眼底检查。单因素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10年(OR:3.90,95%凹:2.97~5.51,P〈0.0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未达标(≥7.0%)(OR=3.23,95%C1:2.44~4.28,P〈0.05)和使用胰岛素治疗(OR:4.82,95%C1:3.55—6.57,P〈0.05)与DR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他因素包括男性(OR:1.41,95%CI:1.08~1.84,P〈0.05)、受教育程度较低(OR=1.90,95%CI:1.39~2.62,P〈0.05)、个人月收入较低(〈2000元)(OR=1.46,95%CI:1.12~1.9l,P〈0.05)、对饮食指导依从性低(〈75%)(OR=1.72,95%C/:1.22~2.
- 李娜杨秀芬邓禹顾虹任学焘徐军马凯刘宁朴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自我监测
- 单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例
- 2012年
- 患者 女性,43岁.右眼视物不清十余年。患者自幼感觉右眼视力较左眼差,无明显夜盲症状,近年右眼视力下降明显,无视物变形、视物遮挡。
- 张军燕刘守彬严伟马凯
- 关键词:右眼视力视物不清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 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429T/C和G1704T多态性位点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分析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429T/C和G1704T多态性位点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从北京德胜糖尿病眼病研究1467例患者人群中选取所有PDR患者97例(PDR组)以及糖尿病病程15年且没有任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5例(DWR组),共202例患者纳入研究。抽取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2ml,从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基因的-429T/c、G1704T多态性位点,酶切电泳分析,判定其基因型。随机抽取15%的样本进行DNA直接序列测序。对比DwR组、PDR组-429T/C、G1704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分析-429T/C、G1704T多态性位点与PDR的相关性。结果DwR组105例患者中,-429T/C野生型TT基因型占81.0%;变异型杂合子TC基因型占16.1%;变异型纯合子CC基因型占2.9%。野生型T等位基因占89.0%,变异型C等位基因占11.0%。PDR组97例患者中,-429T/C野生型TT基因型占77.3%;变异型杂合子TC基因型占20.6%;变异型纯合子CC基因型占2.1%。野生型T等位基因占87.6%,变异型C等位基因占12.4%。两组之间-429T/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0、0.20,P〉0.05)。DWR组105例患者中,G1704T野生型GG基因型占66.7%;变异型杂合子GT基因型占29.5%;变异型纯合子TT基因型占3.80.4。野生型G等位基因占81.4%,变异型c等位基因占18.6%。PDR组97例患者中,野生型GG基因型占78.4%;变异型杂合子GT基因型占21.6%。野生型T等位基因占89.2%,变异型C等位基因占10.8%。两组之间G1704T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4,P〉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比值比=1.88,95%可信区间:1.06~3.33,P〈0.05)。结论G1704T多
- 魏文文樊文英吴佩蓓杨秀芬马凯刘宁朴
- 关键词:糖基化终产物多态现象
- 不同麻醉方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患者围术期血糖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糖的影响。方法临床病对照研究。对2015年3~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52例,依据术者选择分为局部麻醉组27例及全身麻醉组25例。局部麻醉采用球后阻滞,全身麻醉采用喉罩通气,静脉或者静脉复合吸入维持麻醉。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一至三天空腹及三餐后血糖值,记录围术期血糖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血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空腹血糖在术后第一天达到高峰,餐后血糖在手术当晚达到高峰,术后第三天恢复至术前状态。组间比较局麻组手术当天早午餐后及术后第二天空腹血糖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需额外静脉输注胰岛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局麻组有一例出现术中急性心肌缺血不能完成手术,一例出现术后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全麻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与局部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并未增高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围术期血糖,也未增加其他血糖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可为复杂玻璃体切除术提供更满意的麻醉效果。
- 奚春花马凯潘楚雄
- 关键词: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血糖麻醉
- 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活体测量被引量:16
- 2000年
-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定。方法对30只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区图像采集,并使用随机软件对其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按距中心点距离和方位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和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证明测量所得 1320个数据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且结果与以往类似报道相符。结论OCT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正常值测定的结果有助于对眼底疾病的理解。
- 马凯王光璐张风孟淑敏卢宁马彦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 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一文插图的几点疑问
- 2006年
- 马凯张风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影像学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插图血管功能障碍视网膜神经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