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晓敏 作品数:28 被引量:523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中国主要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特征及城镇体系耦合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索中国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状况、发展及功能分工特征,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2009-2013年制造业用地出让数据,通过区位熵、耦合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5个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分布特征以及城镇体系耦合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新增制造业发展较为均衡;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协调性仍有待提升。(2)新增制造业各行业用地在5个城市群中均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其中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倾向布局在城市群边缘区及城市低等级区;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多集中在核心城市及高等级区。(3)各城市群内部新增制造业用地市场化机制作用较为充分,地价呈现随等级提升而递增的趋势;城市群核心区市场活跃度较低而骨干区较高。相关结论可为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以及制定不同等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孙伟 金晓斌 张志宏 韩娟 项晓敏 周寅康关键词:土地出让 制造业 城市群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地整治区产能动态监测:方法与案例 被引量:14 2017年 土地整治作为实现耕地保护和促进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由其引起的耕地产能提升受到持续关注。为克服传统实地调研、农户问卷调查等方法在数据可靠性、监测连续性、区域覆盖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现有遥感数据产品在项目区尺度时空分辨率上的限制,基于MODIS、TM/ETM+/OLI数据,结合CASA模型和ESTARFM方法,以典型土地整理项目区为试验区,探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地整治区产能动态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基于融合数据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结果能较好地分离项目区整治前后的地类特征,细化产能季节波动,显化产能动态变化过程;从监测结果看,试验区产能呈现先减后增的总体趋势,多年变化范围为519.87~728.29 g C?m^(-2)?a^(-1),整治后产能均值提升,且产能稳定性提高。 洪长桥 金晓斌 陈昌春 王慎敏 项晓敏 杨绪红 顾铮鸣 周寅康关键词:土地整治 动态监测 数据融合 遥感 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评价指标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7 2018年 为分析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评价的指标适用性,综合现有研究成果,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和村域土地权属信息,基于景观指数视角选择27项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和粒度水平下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细碎化状况,探讨了可有效表征项目区耕地细碎化变化的景观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受基础数据类型、分析方法选择及空间格网粒度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尺度下耕地细碎化的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2)基于矢量的景观指数对耕地细碎化的表征能力较强,但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仍需结合栅格数据计算,在项目区尺度粒度以10 m为宜;3)常用的景观指标应用于耕地细碎化评价存在内涵重复、方法依赖、粒度敏感和结果歧义等问题,可有效表征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景观指标包括斑块个数(number of patches,NP)、平均斑块面积(mean patch size,MPS)、边界密度(edge density,ED)、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斑块面积变异系数(patch siz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PSCOV)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annon’s evenness index,SHEI)共6项;4)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程度改善效果明显,表示地块数量、形状不规则程度的指标有所降低,NP、PD和ED分别降低了997、0.16和141.73;而表示地块规模和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有所增加,MPS、PSCOV和SHEI分别增加了0.118 hm^2、23.56和0.004。因此,在进行耕地细碎化景观指数评价时应注重基础数据的选择,筛选适宜指标,确定合理粒度。 孙瑞 金晓斌 项晓敏 项晓敏 徐翠兰 隋雪艳 刘敏 周寅康关键词:土地利用 耕地细碎化 土地整治 景观指数 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 被引量:37 2015年 为科学分析当前中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特征和空间格局特点,厘清实施状态与规划目标的协调状态,该文基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3项指标,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2006-2012年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进行综合分区,并结合既定的规划目标,对实施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整治强度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传统农区;高整治潜力区主要位于青甘农牧区、黄土高原区等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高整治难度区主要位于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2)研究期内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态可划分为"中高-低-中"(Ⅰ类)、"中-中低-中"(Ⅱ类)、"中高-中高-中高"(Ⅲ类)、"低-中-高"(Ⅳ类)和"高-中低-中"(Ⅴ类)等5种类型,其中以Ⅲ类最为集中,Ⅰ类和Ⅱ类次之,Ⅳ类、Ⅴ类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3)从实施状态与整治规划的协调性看,实施现状与规划确定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以及基本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等重点任务,均存在一定偏差;从与表征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土地整治活动的分区对比来看,区域差异不甚明显,整治重点尚不突出。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和宏观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项晓敏 金晓斌 杜心栋 孙伟 周寅康关键词:土地利用 整治 农用地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42 2019年 面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土地利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核心载体,研究其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各项功能效应及其变化特征,有利于摸清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症结与问题。以江苏省为实证,立足区域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构建包含农业生产、城镇生活、生态维护等3项一级功能以及9项二级功能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以1 km×1 km空间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经济社会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及InVEST、RUSLE等模型方法,综合测度2000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断面下江苏省各项土地利用功能及其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特征,总结土地利用功能变化模式及成因,并划分功能变化分区。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西增东减;南部地区城镇生活功能增强明显高于中北部地区;各项生态维护功能变化特征差异显著。②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护功能变化存在协同关系,与城镇生活功能变化存在权衡关系。③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可划分为西南丘陵综合功能提升区、太湖平原生产功能减弱区、沿江平原生活功能增强区等8个类型区,各分区功能变化主导模式存在差异。 范业婷 金晓斌 金晓斌 项晓敏 刘晶 杨绪红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 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估算 被引量:9 2019年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杨绪红 金晓斌 项晓敏 范业婷 刘晶 单薇 周寅康关键词:耕地开垦 碳排放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被引量:17 2019年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曹帅 金晓斌 杨绪红 杨绪红 项晓敏 隋雪艳 刘敏 周寅康关键词:耕地细碎化 土地整治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与实证 被引量:11 2015年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整治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方法:从资金投入产出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土地利用子系统和社会影响子系统入手,构建了土地整治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湖南省长沙县典型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并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冲突。研究结论:土地整治项目在拉动区域国民经济和维持区域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有效反映这些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性、复杂性、反馈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并为土地整治政策调控、宏观决策和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徐霄枭 项晓敏 金晓斌 周寅康关键词:土地整治 系统动力学 基于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协调的“三线”划定方法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被引量:45 2018年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冉娜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刘晶 周寅康 沈春竹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的江苏省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格局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4 2020年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分区与热点,构建由点、线(带)、面组成的生态修复格局,提出生态管控与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具有多尺度性、对象复合性及途径多样性,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对象、目标与途径,并可以通过不同级别与类型规划进行衔接;(2)研究区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平均值为0.460,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景观层生态修复潜力热点区分布于环长江入海口区域,冷点区分布于扬泰平原区,根据系统层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划为5个聚类分区;(3)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构建"五区、三带、两核心"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并在发展导向、空间管控策略、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本文可为江苏省沿江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内涵与实施范式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韩博 金晓斌 项晓敏 项晓敏 林金煌 洪长桥 金志丰 胡静 周寅康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规划 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