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贞
- 作品数:39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地震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太原国家测震台系统运行运维实践
- 2023年
- 为保障太原国家测震台本地记录和实时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在近年运维实践中,对供电系统、通信链路、专业设备、数据记录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策略和技术措施,提高了该测震台的实时运行率和数据可用性,保障了测震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运行质量得到提升,其运维实践可为国内同类测震台站提供参考。
- 杨世英杨世英靳玉贞孟彩菊韩凯宇
-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的爆破、塌陷和地震信号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Matlab的小波变换方法,对山西省数字化台网记录的爆破、塌陷与地震信号进行了6层多尺度分解,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爆破、塌陷与地震信号在各层分解后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为识别非天然地震中的爆破、塌陷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靳玉贞林木金范晓瑜赵春华吴昊昱杨世英
- 关键词:爆破塌陷小波分解
- 纸介质地震观测报告的数据输入与初步验证
- 2009年
-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共享,需要把在模拟地震台网时期产出的纸介质观测报告实现电子化,本文简要叙述了数据的录入与初步验证工作情况,介绍了数据验证及格式转换程序的实现和使用。
- 杨世英孟彩菊赵春华靳玉贞
- 关键词:地震观测报告数据验证
- 太原地震台记录的四川汶川地震震相分析
- 2009年
-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 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 孟彩菊杨世英赵春华靳玉贞黄春玲
- 关键词:四川汶川地震震相分析
- 大同中心地震台水位观测干扰因素及动态特征分析
- 2015年
- 分析大同中心地震台水位观测的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动态形成原因,并与台站其他测项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同台水位存在相似的年动态特征,受降水影响显著,水位与台站的地电阻率、大地电场观测曲线变化的一致性较高,为台站不同观测手段间的对比分析提供参考。
- 孟彩菊杨世英冯建琴沈晓松赵春华靳玉贞
- 关键词:水位
- 山西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分析
- 2011年
- 运用P、S波最大振幅比计算得到2007年至2010年山西地区347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西地区小震错动方式以走滑型的正断层活动为主,伴有少量的斜滑、逆冲类型。
- 苏燕刘素珍范瑾宋美琴靳玉贞彭丽娟
- 关键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
- 山西带近两年几次中强地震数字记录特征与分析
- 靳玉贞杨世英孟彩菊赵春华
- 地震信号是一种非稳态信号,其频率特性是时变的.随着测震数字化台网的建设,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对高精度地震数据的时频分析,对震源破裂过程、介质特性研究和地震预报都具有重要意义.小波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震预报
- 山西地区爆破、塌陷(矿震)特殊地震动特征识别被引量:19
- 2015年
- 对2004—2012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山西地区ML≥2.5爆破、塌陷以及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天然地震相比,爆破、塌陷具有相对独特的震相特征,尤其是近距离的爆破、塌陷易于识别;远距离的则难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对3种地震动波形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塌陷的优势频率较低,集中在1—3 Hz;爆破的优势频率较高,集中在1—6 Hz;地震的优势频率较宽,集中在0—20 Hz,为进一步甄别爆破、塌陷、天然地震提供了新的识别方法。
- 靳玉贞林木金范晓瑜刘晓萍何佳杨世英孟彩菊
- 关键词:爆破塌陷震相频谱
- 太原基准地震台数字地震仪震级偏差分析及校正被引量:5
- 2011年
- 选用太原基准地震台2008年至2009年的数字化地震仪面波震级资料,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报告给出的震级为标准震级,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台的绝大部分震级偏差ΔM≤0.2级,部分地区地震震级偏差较大(超过0.3级)需进行校正。
- 孟彩菊赵春华靳玉贞
- 关键词:数字化地震仪震级测定太原基准地震台
- 大同震区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初探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对大同震区1989年6.1级、1991年5.8级、1999年5.6级3次地震地震序列进行了震源位置和震源区速度结构反演,以确定3次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3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W向的团堡断裂,两条断裂表现为交替发震;3次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平均为10.06 km,其中以6~15 km为发震优势层;研究区速度结构与大的地貌特征相符,沿大同盆地第四纪沉积层表现的不间断低速带,从大同县一直延伸到阳高、天镇等地。在中部山自皂台附近出现了一高速区位置与大同火山群分布区相近。大同—阳高3次地震序列分布在相对高速区上,表明这一区域为应力集中地区。
- 靳玉科梁向军靳玉贞宋美琴王焱张玲
- 关键词:地震定位地震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