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 作品数:84 被引量:45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男性网络成瘾患者人格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网瘾被试进行测验。结果:男性网瘾组16项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极端值的百分比与非网瘾在校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聪慧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外,其余13项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父亲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以及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文化性、组织性存在显著性相关|r|=0.184-0.377)。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亲密度和知识文化性进入回归方程(R2=0.090-0.142)。结论: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极端化明显,其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受其他因素如青春期和网瘾的影响。
- 刘彩谊张惠敏方晓义宁丽侯舒艨陶然
-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
- 从初高中生迷恋网络游戏谈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意义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却也带来了诸多的危害。网络游戏成瘾,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精神行为障碍,在世界上许多...
- 陶然
- 关键词:人生观哲学思想
- 网络体育赌博中病态赌徒的成因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首次对中国大陆网络体育赌博(Internet sports gambling,ISG)中病态赌徒(Pathological Gamblers,PGs)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探索PGs的成因,为更好地治疗和预防PGs提供参考。方法:用在线填写问卷的方法在国内最知名体育论坛进行自选择取样,以DSM-IV病理性赌博诊断标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中文赌博动机认知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收集了155名网络体育赌博者的资料。结果:88名PGs中,男性、>28 a、有工作、大学文化、月收入1000-3000元是其显著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同病态赌徒显著相关的所有因素中,包括网络成瘾(AOR=3.15;95%CI:1.43-6.96),认知因素中的"不能停止赌博"(AOR=1.67;95%CI:1.24-2.25),和父母抽烟(AOR=1.42;95%CI:1.02-1.98)。结论:网络成瘾使得网络体育赌博者更容易成为PGs,"不能停止赌博"的错误认知及父母抽烟是赌徒发展成为PGs的重要原因。
- 李焕梁雯雯刘彩谊张惠敏陶然
-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理性赌博
-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诊断为IAD的青少年施测,得到有效问卷214份。将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并对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IAD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01)。焦虑、精神病性、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P<0.05);抑郁、恐怖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阳性项目数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P<0.05,P<0.01);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与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P<0.05,P<0.01);焦虑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结论:住院IAD青少年存在广泛的心身症状,其心身症状与神经质人格、父亲不当教养方式有关。
- 黄秀琴李梦晨张惠敏陶然
- 关键词:心身症状家庭教养方式
- 一例“网瘾”女孩的个案分析与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1一般资料
月月(化名),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女孩。12 a,身高162 cm,体重68 kg,打扮中性,无重大躯体疾病史。5 a时父母离异,5 a前主要抚养人为奶奶,性格开朗。5 a后跟随母亲生活至今。期间和父亲沟通较少,也不经常见面。与母亲生活后,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月月与母亲生活期间,母亲因工作及家庭压力,常常吸烟、喝酒、上网,花钱无度。月月曾多次劝说母亲注意个人生活问题,不要乱花钱,
- 宁丽张惠敏李小霞陶然
- 关键词:女孩网瘾性格开朗父母离异家庭压力
- 如何预防孩子上网成瘾?
- 2006年
-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网络的普及也改变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据统计,在中国有250多万青少年陷入到网络成瘾中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郑鑫陶然
- 关键词:上网成瘾孩子网络技术网络成瘾身心健康现代人
- 网络成瘾者错误监控异常的ERP证据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通过ERP技术,探讨网络成瘾(IAD)个体错误监控功能异常的神经心理机制。方法:以符合陶然等人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1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与研究组匹配性别、年龄的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Eriksenflanker任务刺激由5个箭头组成的箭头串为刺激材料。刺激呈现时间为100 ms,随后空屏800 ms作为反应时间。记录被试者执行任务时的脑电图。利用NeroScan软件离线分析Eriksen flanker任务错误反应的ERN波幅,利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行为学数据。结果:IAD组反应时(358.51±s 36.35)明显低于对照组(398.24±s 26.95,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Eriksen flanker刺激的ERN波幅在组间、反应、反应×电极位点存在主效应(组间:F(1.30)=5.396,P<0.05;反应:F(1.30)=130.384,P<0.05,反应×电极位点:F(1.30)=40.975,P<0.01)。经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FZ点的波幅最高。IAD组ERN波幅比对照组低。结论:IAD具有错误监控能力降低的神经心理与ERP的特征,指示IAD可能是一种与错误监控机制相关的疾病。
- 王莹翟天野盛文斌邵永聪张英马海春陶然
- 关键词:网络成瘾事件相关电位
- 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被引量:2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为其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D-DQ)、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分别对211例因过度使用网络住院治疗的青少年及260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0.7±11.9/69.4±9.7,42.4±10.5/49.8±8.1,68.7±11.4/73.4±10.5,均P=0.000),亲密度不满意度和适应性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3±10.0/6.5±7.0,11.2±10.5/6.8±6.8,Z=-2.72、-4.57,P=0.001、0.000),两组的理想适应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亲密度被评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2.2%/16.2%,P<0.001),"亲密型"、"缠结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5.6%/38.8%,5.7%/13.5%,P<0.001);研究组的适应性被评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4.5%/15.0%,P<0.001),"无规律型"、"灵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1%/17.7%,19.0%/38.8%,P<0.001、P=0.001);研究组的家庭类型被评为"僵硬-松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35.5%/10.0%,χ2=45.120,P<0.001),"亲密-灵活型"比例低于对照组(8.5%.8/22.7%,χ2=17.081,P<0.001)。结论:过度使用网络住院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正常家庭。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着重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战僵化的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家庭的适应性及变通性。
- 梁凌燕唐登华陶然
- 关键词:网络使用家庭功能
- 网络成瘾初中生的创造力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将网络成瘾患者与在校非网瘾初中生的创造力倾向和自我效能感进行对比研究,为网络成瘾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1名非网瘾初中男学生(对照组)和65名网游成瘾男患者(研究组)进行创造力倾向量表和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的测量,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均高于研究组(t=2.65,3.61;P〈0.01)。其余因子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中除想象力与学业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得分无相关性外,其余创造力倾向与自我效能感各分量表得分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29~0.50,P〈0.01)。研究组仅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挑战性呈正相关(r=0.25,P〈0.0,5),其他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倾向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网瘾男初中生与在校男初中生相比,表现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低。
- 刘彩谊张惠敏张英李焕薛振霞高俊春陶然
- 关键词:创造力倾向自我效能感网络成瘾青少年社会心理
- 网瘾青少年干预中的护理风险评估及预见性干预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住院网瘾青少年在干预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评估,实施预见性干预,探讨其对住院网瘾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12月实施预见性护理的258例作为观察组;将2011年1-12月收治的225例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对青少年网瘾者意外伤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走、自伤、伤人、自杀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网瘾青少年进行意外伤害风险评估,针对风险的相关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少年患者的安全。
- 张英朱红梅陶然王磊
-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脱瘾护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