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少武
- 作品数:74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金精粉焙烧-氰化尾渣梯级制备选煤用改性重介质粉的方法
- 一种金精粉焙烧‑氰化尾渣梯级制备选煤用改性重介质粉的方法,涉及危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将难以用于钢铁冶炼的金精粉焙烧‑氰化尾渣梯级制备成选煤用重介质粉,实现了危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 宛鹤酒少武屈娟萍卜显忠陈延信杨玮
- 文献传递
- 一种悬浮态煅烧煤矸石的生产系统
- 一种悬浮态煅烧煤矸石的生产系统,包括:向预热器定量、稳定地供应煤矸石粉料的原料准备与喂料子系统;将物料在悬浮态下预热至设定温度并在分解炉中分解烧成的预热与分解炉煅烧子系统;吸入冷空气将烧成物料在悬浮态下冷却,获得低温活化...
- 侯新凯杨洪艺嵇鹰黄尧工董跃斌袁静舒酒少武高成伟
- 文献传递
- 一种利用低品质煤矸石制备复合水泥产品的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低品质煤矸石制备复合水泥产品的方法,属于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将小于第一目标粒径的常温煤矸石粉料加热得到不低于预设温度的升温煤矸石粉料,将升温煤矸石粉料通过悬浮态煅烧后得到高温煅烧煤矸石粉料...
- 酒少武许光友陈延信陈永波高倩雯赵思军张红波郑世相
- 工业炉条件下石灰石分解特性的数值研究
- 2005年
- 在石灰石悬浮态分解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水泥工业预分解炉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温度、CO2 含量、粒径和气流速度等因素对石灰石分解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70 μm的颗粒,其反应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随着粒径的进一步增大,传质因素的影响逐渐变得严重。温度是分解的首要影响因素,CO2含量和颗粒粒径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减弱,气流速度对分解的影响则可以忽略。分解反应后期进行缓慢,在低温(T<900℃)下,入窑分解率一般控制在85%左右较为合适。这些结论对工业分解炉的设计和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推导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各种条件下石灰石的分解时间。
- 酒少武肖国先徐德龙
- 关键词:石灰石CO2含量气流速度预分解炉悬浮态分解率
- 高硫铝土矿悬浮态预热焙烧脱硫-快速冷却工艺
- 一种高硫铝土矿悬浮态预热焙烧脱硫-快速冷却的工艺,首先,将高硫铝土矿磨细至平均粒径300μm以下,粉料在悬浮预热系统内被上升热气流快速加热至300℃~600℃;其次,预热后的粉料进入悬浮炉中进行悬浮态焙烧,焙烧温度范围为...
- 陈延信徐德龙赵博酒少武吴锋
- 文献传递
- 一种工业副产石膏脱水系统与工艺
- 一种工业副产石膏脱水系统与工艺,包括用于供应原料的给料机,给料机连接用于将湿物料脱除自由水的打散烘干机,打散烘干机连接用于收集其烘干物料的旋风分离器一,旋风分离器一连接用于将分离所得烘干物料脱除结晶水的脱水炉,脱水炉连接...
- 陈延信酒少武赵博
- 一种含磁铁矿细粒尾矿石制备选煤用高分散性重介质的方法
- 一种含磁铁矿细粒尾矿石制备选煤用高分散性重介质的方法,涉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将废弃的含磁铁矿细粒尾矿石制备选煤用高分散性重介质,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贵,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含磁铁矿细粒尾矿石弱磁...
- 宛鹤酒少武屈娟萍陈延信卜显忠杨玮
- 菱铁矿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5
- 2007年
- 菱铁矿具有热分解特性,在一定温度与气氛条件下,经焙烧后放出CO2气体,并生成强磁性的磁铁矿,利于弱磁选富集.用TG和DTG(热重法和微商热重法)研究了大西沟菱铁矿的热分解过程,判定了发生热分解反应的温度范围,分析了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行为,采用微分法计算了大西沟菱铁矿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并判定热分解过程所符合的动力学模型,用多种积分方法和非等温线性拟合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大西沟菱铁矿的热分解反应温度较低,在400-600℃之间.热分解过程符合F1模型.
- 庞永莉肖国先酒少武
- 关键词:物理化学菱铁矿热分解动力学
- 一种测定粉体物料悬浮态反应动力学的方法
- 一种测定粉体物料悬浮态反应动力学的方法,根据粉体物料反应的特点,选择能够表征反应进度的可测量参数作为目标参数,用于计算反应转化率;调节操作参数使悬浮态反应系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进行一系列的等温悬浮态实验并采集样品;对采集...
- 酒少武陈延信成思萌
- 文献传递
- 一种从混合气体的红外吸收光谱中解析单组分流量的方法
- 一种从混合气体的红外吸收光谱中解析单组分流量的方法,将热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体接入红外吸收光谱仪,对混合气体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测量,得到包含波数、吸光度和时间三个坐标轴的三维红外吸收光谱图;从图中标注出每个吸收峰最高位置对应的...
- 杨爱武酒少武杨联树陈延信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