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智勇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6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探索红字中主人公的追寻之路
- 2012年
- 《红字》是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之作,本文试通过探讨四位主人公的追寻之路——白兰的追寻女性独立,丁梅斯代尔的追寻宗教与人性的统一,齐灵沃斯的由追寻家庭归属感转而追寻复仇,珠儿的追寻父爱,来体会霍桑在小说中流露的对于女权主义的支持和对清教主义的排斥以及对于人性本善的赞美,进而理解小说的主体思想,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要想得到救赎只能通过行善。
- 邹智勇夏海燕
- 关键词:红字追寻女性独立归属感
- 索尔·贝娄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意蕴被引量:9
- 2001年
-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 ,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 ,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 ,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 ,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 ,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 :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 ,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 。
- 邹智勇
- 关键词:主题文化意蕴流浪意识悖论
-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 2012年
- 词性范畴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属于原型范畴,而不是特征范畴。按照经典范畴理论的范畴化方式对词性所作出的清晰严格的定义及划分标准并不妥善;而应遵循原型范畴理论中的范畴成员地位不平等性和范畴边界模糊性原则,通过严格与宽泛相结合的方法来更全面地给各词类下定义。
- 郎锦锦邹智勇
-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词性
- 论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诗词文本的解读
- 2013年
- 诗词文本解读的认知与解读的过程就是意义的生成和提取的过程,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为基础,运用体验性视觉化和辖域、图形-背景、隐喻、转喻等多种识解手段分析了的诗词文本的解读过程,为诗词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 李金妹邹智勇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性诗词视觉化识解
- 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解读
- 2015年
- 英语有这样一种结构:它由一个不表达含义的动词加上一个名词词组构成,而这个结构的主要意义由这个名词词组来传达。这种具有特色的动词短语结构就是乏词义结构。对于动词短语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于修辞、词汇和句法等角度,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认知扫描过程、图形—背景理论和优化原则,解释英语乏词义结构的产生原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揭示这种特殊动词短语结构的认知特点,为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邹智勇程晓龙
- 关键词:认知语法
- 论汉语新词的英译被引量:14
- 2004年
-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涌现了大量新词。如何将新词译成准确、地道的英语,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有及时、正确、客观的了解,是翻译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汉语新词的来源,提出了八种汉语新词英译的方法,指出了目前汉语新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 邹智勇张敏
- 关键词:新词英译归化
- 认知诗学视角下前景化与图形/背景的关系被引量:5
- 2012年
-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角度阐释了"前景化"与"突出"、"偏离"等概念的区别。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着重探讨前景化与图形/背景的关系,本文认为图形/背景是反映突显、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运作机制,是前景化的认知基础,希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体学和认知诗学的一些术语概念,提高语言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 李金妹邹智勇
- 关键词:前景化突显认知诗学
- 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以唐诗宋词为语料被引量:4
- 2012年
- 涉及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文学图式运作范式有三个:图式的加强、图式的更新和图式的重构。对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解读基于这三个运作范式。图式的加强是通过同一文学图式在不同的诗词中反复地被激活来实现;图式的更新是根据语境将某一文学图式中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从一个特征调整到另一个特征上,属于变量取代固定的成分的范式;而图式的重构则是在语境的作用下,以映射投射为认知加工路径,在旧图式的基础之上创造一个新的图式来。
- 邹智勇周光明
- 关键词:认知诗学
- 容器隐喻对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重构被引量:1
- 2013年
- 如何使译文呈现出与原文对等的意境和美感是古典诗歌翻译的重难点。从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出发,进而引申到以容器隐喻来探讨古典诗歌翻译的意境构建。指出从容器隐喻的视角来翻译古典诗歌能再现原文的意境,达到与原文风格一致的效果,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 李金妹孙墨邹智勇
- 关键词:认知诗学容器隐喻诗歌翻译
-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14年
- 语法隐喻率先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指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某一既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所以韩礼德(1994)将语法隐喻称为"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语法隐喻系统内呈现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大形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心理扫描过程,原型理论和象似性来研究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只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以期揭示它的认知理据和发挥其语用功能。
- 邹智勇程晓龙
- 关键词:语法隐喻象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