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良仕

作品数:44 被引量:854H指数:17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经济管理
  • 18篇水利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水资源
  • 10篇省际
  • 8篇中国水资源
  • 7篇SBM模型
  • 6篇水资源利用
  • 6篇资源利用
  • 5篇能源
  • 4篇生态
  • 4篇水足迹
  • 3篇地理
  • 3篇水资源利用效...
  • 3篇污染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经济增长
  • 3篇空间计量模型
  • 3篇空间自相关
  • 3篇灰水
  • 3篇教学
  • 3篇高中地理
  • 3篇非期望产出

机构

  • 43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4篇赵良仕
  • 27篇孙才志
  • 5篇郑德凤
  • 3篇邹玮
  • 2篇臧正
  • 2篇刘凤朝
  • 2篇许淑婷
  • 1篇盖美
  • 1篇刘桂春
  • 1篇张娜
  • 1篇彭飞
  • 1篇车亮亮
  • 1篇刘锴
  • 1篇孙康
  • 1篇王泽宇
  • 1篇张耀光
  • 1篇武春友
  • 1篇姜俊超
  • 1篇钟敬秋
  • 1篇陈栓

传媒

  • 5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资源科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3篇水资源保护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水利经济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教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8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水足迹强度收敛关系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的计算,本文分析水足迹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劳均GDP差异收敛性和水足迹强度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研究显示:①1997-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②中国各省市劳均GDP存在β收敛,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劳均GDP收敛速度变慢;③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是收敛的,随着各地区劳均GDP差异的缩小,水足迹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④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水足迹强度下降速度和劳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在缩小。
赵良仕孙才志邹玮
关键词:水足迹Β收敛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电力消费的时空格局分析
2023年
中国的电力消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研究电力消费的时空格局,对于科学制定电力调配计划、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消费的时序变化及空间分布状况,借助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研究电力消费的省际及八大经济区空间均衡状况,并对电力消费、电力产消差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我国电力消费总量波动上升,年增长率在2010—2017年呈“W”型波动,2018—2020年保持稳定;电力消费的不均衡程度随时间变化有所增加.②电力消费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电力产消差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部省份最高、西部省份较低、东部省份为负.③北部沿海电力消费极度不均衡,超出国际警戒线;东部沿海、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比较均衡.④电力消费在空间上趋于随机分布,电力产消差在省际尺度呈明显的全局集聚态势且集聚程度有增强趋势.
许淑婷邹贝贝赵良仕
关键词:电力消费
黄河流域地级市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及空间关联研究被引量:9
2022年
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但肩负国家能源和粮食生产的重任。在资源有限、需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探究水-能源-粮食资源的空间错配给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可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基于中观尺度,构建黄河流域地级市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框架,分析了流域内各地级市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流域内各地级市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由初级协调阶段过度到中级协调阶段,但协调发展稳定性不足,至2018年,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下降态势;多数年份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从地级市视角出发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进行研究更具地区针对性,更易凸显中观尺度下系统发展的个性特征。应进一步探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空间关联影响机制,并解构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模式。
赵良仕刘思佳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
1998—2016年中国大陆粮食安全及其省域贡献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格局有助于不断完善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协同理论界定了粮食安全的内涵,构建了侧重于供给和生产环节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例,结合统计数据和综合评价法探讨了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粮食安全格局,并分析了2016年中国大陆粮食安全的省域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大陆的粮食安全指数先后表现为波动下降(由1998年的0.709到2007年的0.451)和缓慢提升(由2007年的0.451到2016年的0.467)的两阶段特征,其中供给和生产环节的双重压力导致前一阶段粮食安全指数波动下降、而后期供给环节改善促使粮食安全形势好转;从区域贡献的空间分布来看,2016年中国大陆粮食供给与生产环节主要指标的空间格局具有省域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姜俊超赵良仕郑德凤臧正
关键词: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
深圳市土地出让区位选择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以深圳市2007—2022年的2908宗土地出让地块为样本,采用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深圳土地出让区位选择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出让数量最多的是龙岗及宝安区,土地出让收入最高的是南山及宝安区,最少的都是盐田区,土地出让数量和收入总体上都呈稳中有升的趋势.(2)深圳商服、住宅、工矿仓储和总用地的出让均呈显著集聚模式.(3)总用地出让热点区分布较均衡,冷点区在东南部较多.商服用地热点区高度集聚于西南部的都市核心区.住宅用地热点区分布相对均衡,且在深圳中部的热度明显超过另两类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热点区集聚于北部边缘地区.(4)总用地出让的核密度在西南部及东北部高,东南部低,呈多中心多层次点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商服用地高密度区集聚于西南部,呈大规模连片分布单中心集聚的空间特征.住宅用地高密度区分布较均衡,呈多中心多层次点状集聚的空间特征.工矿仓储用地高密度区主要位于北部,且临近深莞、深惠交界处,呈多中心点状集聚的空间特征.(5)土地出让区位选择模式是商服用地高度集聚于前海等城市新中心,工矿仓储用地主要位于北部城市边缘地区,住宅用地夹于另两类用地之间的同时也与商服、工矿仓储用地混合分布.(6)土地出让区位选择受到交通、地形、经济与人口规模、城市化和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赵良仕戴振威
关键词:土地出让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中国省际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利用自然断点法与变异系数探究了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对各省份的节水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两极分化特征显著,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2000—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且仍处于较低水平,仅实现了最优效率的70. 0%~80. 0%,但各省份间的差异正逐渐缩小;不同省份间的节水减排潜力差异显著,节水潜力与减排潜力均呈现西部中部东部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
赵良仕冷明祥孙才志
关键词:节水潜力减排潜力
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效率时空分异特征被引量:27
2021年
采用SBM-DEA模型、网络DEA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的效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的效率值提升趋势明显,能源子系统效率值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各子系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效率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协同作用的地区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中国WEF系统效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效率平均值呈依次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是低效率聚集区。
孙才志郝帅赵良仕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被引量:77
2021年
为探究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协调发展对推动流域人地关系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为核心,构建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2018—2027年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流域2007—2017年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初级和中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较大;黄河流域水、能源安全子系统综合指数呈现轻微负增长态势,对系统整体发展提升存在一定负向压力;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仍将保持在中级协调。提高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协调性,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考虑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协调关系,从根本上加强流域资源与生态的综合高效管理。
赵良仕刘思佳孙才志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主成分分析黄河流域
基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中国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评价被引量:24
2013年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良仕孙才志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时空关联分析:兼论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协调决策被引量:12
2014年
为探索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及时空邻近度概念等,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1978年以来我国大陆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等7个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视角,初步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决策问题.结果表明:1978-2012年,中国大陆省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由1.52×1012元攀升至9.65×1012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由0.232提高到1.029,新疆等7个典型寒旱区的相对协调发展度由0.379下降到0.177.北方各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负相关省区增至12个且有进一步扩张趋势;东南和西部地区分别形成高-高、低-低集聚区,但受北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溢出的影响、空间正相关的显著性持续降低.未来,我国典型寒旱区及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积极完善中小尺度的主体功能规划,抓住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郑德凤臧正赵良仕孙才志
关键词:资源经济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成本寒旱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