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略
- 作品数:21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心体与境界——孙应鳌美学思想探微被引量:1
- 2013年
- 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日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 陆永胜赵平略
- 关键词:孙应鳌美学思想境界
- 抽刀断水水更流——论元杂剧《张生煮海》的悲剧消解和消解的悲剧被引量:1
- 2000年
- 煮海 ,本是充满浪漫奇想的 ,但在《张生煮海》中 ,借助于神仙之力的煮海 ,其实是一种消解爱情悲剧的手段 ,与多数元杂剧中设计“中状元”的情节以解决矛盾实质上是一回事。而这种表面上的皆大欢喜 ,是不能消解爱情的悲剧性质的。并且 ,这种消解的努力 ,本身又是更深层次的悲剧 ,因为它否定现实的斗争 。
- 赵平略
- 关键词:消解悲剧性质爱情悲剧论元
- “变”还是没变?——也谈王阳明的为学历程
- 2008年
-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 赵平略
- 王阳明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被引量:3
- 2013年
- 由于诸多原因,王阳明认为辞章之学与圣贤之学存在着对立,使得其对文学创作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在热衷辞章之学的时期里,他至少是文学复古主张的赞同者。虽然从总体上,他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不高,但其自身文学创作成就很大。在明代文坛上,他的诗歌、散文都有较高地位。其政论散文有充沛的气势、严密的逻辑;夹叙夹议为主的散文善于借机开导;情感真挚自然;议论深刻透彻。
- 赵平略
- 关键词:文学思想散文创作诗歌创作
- 永远的梦——李白的理想被引量:1
- 2009年
- 李白是否有政治才能,一直是一个待解之谜。从李白在玄宗召见后没有建树、追随永王李?的事实可知,李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李白的真诚而又恃才傲物的个性,崇尚道术、剑术和文学的知识结构,也说明李白是不适合从政的。
- 赵平略
- 关键词:政治才能知识结构
- 何以处困 唯有忠信——王阳明《龙场生问答》与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比较
- 2012年
- 同是因为进谏被贬,同是希望离开贬谪之地,王阳明《龙场生问答》与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有着很多的不同,一是想离开的原因不同,韩愈是因为贬谪之地条件艰苦,王阳明是因为自己不能尽职;二是想离开的方法不同,韩愈是向皇帝陈情,王阳明是考问自己的内心;三是对忠的认识不同,王阳明认为对待皇帝应该以道相从,韩愈则不问是非。这三个不同背后有着一个根本的不同,即处困的态度不同,王阳明坚持以礼义忠信为处困之道,韩愈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 赵平略
- 关键词:忠信
- 《南赣乡约》社会治理思想的得与失
- 2014年
- 王阳明《南赣乡约》一文设计了乡约这个基层自治组织形式。王阳明以他对基层社会的深刻了解,对乡村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人规定了不同的礼法责任,对乡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弊病进行了针对性的诊治,并将主要责任落实到约长等士绅阶层身上,使这些社会弊病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王阳明还设计了一个合理而简单易行的基层社会自治程序,这是王阳明《南赣乡约》的价值所在。但是,《南赣乡约》也有一个重大的失误,就是极大地挤压了普通民众的自由空间,为恶势力的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同样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 赵平略
- 关键词:社会治理得失
- 刘瑾是否派人追杀王阳明
- 2009年
- 刘瑾上奏朝廷将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后,是否还曾追杀过王阳明。分析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可以得出结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而刘瑾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 赵平略
- 王阳明对法家思想的吸纳与运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王阳明以其博大的胸怀,吸纳着各种思想的精华。法家认为重法是爱民的手段,强调赏罚必信、法因时变的思想都为王阳明所吸纳和实施。
- 赵平略
- 关键词:法家吸纳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构建方法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但王阳明在使用下定义的方法时,总是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且并不严密。运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方法时则常常利用一字多义的特点,偷换了概念。王阳明对于"知行合一"的构建存在着种种问题,他的以上构建方法都不能成立。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就是对治知行分离的错误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 赵平略
- 关键词: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