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航
-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和1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8%、90.7%和96.9%,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6.7%和83.4%(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 谢康崔煜郑重蒋宏俨许航许媛媛
- 关键词: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
- 清透明质酸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急诊脓毒症患者中预后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了解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与急诊脓毒症患者的预后间的关联。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蛘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治急诊脓毒症患者80例(观察组),另招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30例。抽取健康志愿者及患者入院24 h内外周静脉血8ml,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等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收集纳入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3个月内病情转归(据此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存活组)等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LT显著降低,PDW及MPV均显著升高(均P<0.05);死亡组PLT显著降低,PDW及MPV均显著升高(均P<0.05);存活组PLT显著升高,P-LCR显著降低(均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PDW、MPV及P-LCR均显著降低(均P<0.05)。血清透明质酸水平、PLT均为影响急诊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LT、PDW、MPV、P-LCR及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均与急诊脓毒症预后相关,且随PLT降低和PDW、MPV、P-LCR及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升高病情渐重。
- 许航郭兰孙顺杰赵奎
- 关键词:透明质酸血小板脓毒症预后价值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流流变学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学血流流变学及颅内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2例恶化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联合组病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仅加用阿司匹林,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平均流速及血栓弹力图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全血黏度高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MCA、ACA及PCA降低(P<0.05~P<0.01),联合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MCA、ACA、PCA、M、Ma、α角、NIHSS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凝血启动至血凝块形成之间的潜伏期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脑DSA显示动脉狭窄已明显缓解。对照组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不良反应均较轻,未出现颅内出血或消化系统出血(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恶化性脑梗死病人,有助于提高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及防止颅内动脉进一步狭窄堵塞,改善恶化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
- 赵奎蒋宏俨许航桑道乾
-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液流变学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4
- 2012年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发作次数至治疗时间以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中4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08例中39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7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发作频率>3次/d、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TIA患者如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 许航冯敏寿广丽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瓜氨酸对重症病人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瓜氨酸对重症病人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ICU及EICU的重症病人113例,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胃肠损伤(AGI)分为AGI组(n=73)和非AGI组(n=40),统计分析2组病人的血清瓜氨酸水平,并分析AGI组病人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28 d死亡率,然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GI组不同临床分级病人第3天的血清瓜氨酸水平均低于第1天(P<0.05);第1天、第3天的血清瓜氨酸水平,AGI组Ⅰ级病人高于Ⅱ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病人高于Ⅳ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GI组各分级病人均低于非AGI组(P<0.01)。AGI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病人的MODS评分和28 d死亡率均逐渐升高(P<0.01),APACHEⅡ评分Ⅰ级病人低于Ⅱ级、Ⅲ级和Ⅳ级(P<0.05~P<0.01)。AGI组病人的血清瓜氨酸水平与临床分级(r s=-0.731)、APACHEⅡ评分(r=-0.573)、MODS评分(r=-0.611)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瓜氨酸对重症病人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郭兰孙顺杰许航赵奎蒋宏俨
-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瓜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