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华
- 作品数:22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军事哲学宗教更多>>
- 2004─2005年青海省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 2014年
- 目的 通过抽取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中青海省自杀死亡资料,对调查地区2004-2005年间居民自杀率进行分析,了解青海省居民自杀死亡状况.方法 采用捕获——再捕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公安、卫生、社区(村)等部门,获得较为完整的死亡名单,由调查员入户进行死亡原因调查.结果 2004-2005年青海省部分抽样地区自杀粗死亡率为8.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自杀死亡平均年龄为42.33岁,30岁以前死亡率较低,30岁组死亡率明显上升,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自杀者未婚比例是全死因未婚比例的3倍多,文盲或半文盲自杀死亡比例明显低于全死因情况下的同类人群比例.不同地区自杀死亡率有明显差别,城市最低、农村、牧区基本相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87/10万、13.18/10万及13.44/10万.结论 青海省自杀死亡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地区、性别及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
- 周敏茹沙琼玥许志华
-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流行病学
- 1975-2020年青海省居民糖尿病死亡趋势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青海省1975-2020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特征与变化趋势。方法利用青海省1975、2006、2015和2020年四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按地区、性别、年龄分别计算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早死概率等指标。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率以及变化趋势的比较。结果青海省1975-2020年糖尿病死亡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0.10%上升到2.55%(AAPC=7.64%,P<0.05),糖尿病粗死亡率从0.84/10万上升至15.66/10万(AAPC=6.77%,P<0.05),标化死亡率由1.74/10万上升到20.44/10万(AAPC=5.78%,P<0.05),糖尿病早死概率从0.05%上升至0.41%。女性死亡人数构成比和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8.28%和6.01%,均较男性上升明显(AAPC分别为7.10%和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分布看,糖尿病死亡率从40岁组开始上升,除1975年外,其余年份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80岁以上达峰值。不同地区糖尿病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牧区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由0.93/10万上升到16.21/10万,不同年份城市、农村、牧区糖尿病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4.55%、5.06%和6.86%。结论青海省糖尿病死亡仍呈现上升趋势,牧区高于农村、城市,女性死亡增长较快,应持续实施全民健康干预措施,重点关注牧区、农村地区和女性居民,有效降低糖尿病死亡负担。
- 徐莉立段锐沙琼玥许志华范宁郭云晴范晓冯录召周敏茹
- 关键词:糖尿病死亡率
- 青海省卫生人员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 2005年
-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按省、地(市)、县、乡不同级别进行抽样,对选中单位全体职工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高血压水平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吸烟、饮酒、高脂膳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 韦文会许志华沙琼玥李积平
- 关键词:卫生人员高血压
- 青海省藏族牧民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关系的队列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012人。共纳入≥18岁成年人1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T1组,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OR=2.09,95%CI:1.10~3.95;超重/肥胖:OR=1.23,95%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OR=0.45,95%CI:0.24~0.84;肥胖:OR=0.81,95%CI:0.69~0.95;超重/肥胖:OR=0.75,95%CI:0.61~0.91;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38~0.89)。结论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 李珂张海东简文秀孙晓敏赵磊汪海静尕藏卓玛王彦香许志华王友发彭雯
- 关键词: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饮食模式
- 青海省农村居民超重肥胖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了解我国青海省农村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为开展人群超重肥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自然村18岁及以上全部村民。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及身高、体重和腰围信息。结果完成调查总人数915人,应答率92.80%,有效完成各项调查项目908人。908名调查对象体质指数(BMI)均值为(23.32±3.31)kg/m2,男性为(23.17±3.23)kg/m2,女性为(23.46±3.38)kg/m2;农村成人平均腰围(78.24±9.69)cm,男性为(79.65±9.05)cm,女性为(76.93±10.08)cm。农村成人标化超重率为26.65%,肥胖率为7.56%,中心性肥胖率为29.22%,女性中心性肥胖率(37.45%)明显高于男性(2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1)。总人群和男、女性人群中心性肥胖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锻炼率为19.82%。食用油脂人均每日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比例是86.62%。结论开展以体重控制为基础的干预是预防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 姜莹莹许志华车吉白雅敏高荣涛陈晓荣杨正雄周敏茹王卓群赵文华
- 关键词:农村超重肥胖
- 青海省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青海省2017年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中青海省的数据,按地区、性别分别计算5岁儿童患龋指标,按地区分析5岁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的知识与态度、儿童饮食习惯及儿童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与2007年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青海省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龋齿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患龋率为77.75%,较2007年上升了6.34个百分点(χ^(2)=5.818,P<0.05);其中城市地区儿童患龋率上升了10.81个百分点(χ^(2)=7.880,P<0.05),女童患龋率上升了14.00个百分点(χ^(2)=13.530,P<0.05)。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龋齿填充率为1.76%,较2007年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地区儿童龋齿填充率高于农村地区儿童(χ^(2)=12.859,P<0.05)。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龋均为4.69,较2007年增加了1.39。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晓率为36.47%,较2007年上升了20.58个百分点;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的比例为60.78%,较2007年下降了17.57个百分点。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在过去12个月内出现牙痛或不适的比例为35.78%,而有就医经历者仅占19.27%,城市地区儿童有就医经历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儿童(χ^(2)=10.7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来没去医院看过牙(OR=0.374,95%CI:0.141~0.993)是儿童发生龋齿的保护因素(P<0.05);对孩子牙齿和口腔状况评价为一般(OR=2.006,95%CI:1.174~3.425)或差(OR=8.236,95%CI:2.326~29.166)、儿童家长认为刷牙预防牙龈出血不正确/不知道(OR=1.648,95%CI:1.120~2.424)均是儿童发生龋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2017年青海省5岁儿童患龋率仍较高,应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及女童的龋齿状况。实施有效的口腔综合干预措施,定期开展儿童口腔检查及对儿童的父母进行口腔知识宣教,能促使儿童树立正
- 段锐许志华郭方明景强史雪莹魏迎玲周敏茹徐莉立
- 关键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
- 利用相关政策在西部农村地区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活动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近年来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仅使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 周敏茹白雅敏许志华车吉李晓萍郭素玲韦文会赵文华
- 关键词: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干预
- 青海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青海省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为青海省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 080户,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青海省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4.29%,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χ2=41.92、P=0.000);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02、P=0.888);地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χ2=64.56、P=0.000)。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2.84%,地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7.11、P=0.001)。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增加(χ2=19.90、P=0.000);有、无高血压者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69、P=0.006);有、无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353、P=0.067);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46、P=0.830);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08、P=0.523);不同职业体力活动者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0.45.705、P=0.000)。有糖尿病家族史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7.144、P=0.000);有高血压家族史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954、P=0.047);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与无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991、P=0.005)。结论青海省糖尿病患病情况较严重,危险因素流行广泛,已经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应积极落实干预措施,降低危险因素流行强度。
- 韦文会周敏茹沙琼玥周素霞许志华张晟郭淑玲
- 关键词:糖尿病患病率
- 青海省1975、2005、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探讨
- 2019年
- 目的定量分析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青海省1975-2015年间传染病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对青海省1975年、2005年、2015年死因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人口因素和其他因素对青海省传染病死亡率变化的影响值。结果 1975年与2015年数据比较,青海省传染病死亡率由195. 383/10万下降为14. 756/10万,分解法得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共同作用使传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两者贡献率分别为10. 1%、89. 9%。1975年与2005年比较,两者作用结果一致,贡献率分别为11. 6%、88. 4%,但是2005年与2015年比较,人口因素在传染病死亡率下降中呈现了反向作用效果,而且作用比例达到-39. 1%。结论目前青海省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在于慢性传染病的非人口因素的预防和控制。需重点加强慢性传染病的筛查和规范化治疗、管理,通过有效措施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减少新发病例。
- 许志华周敏茹李晓萍沙琼玥景强
- 关键词:传染病死亡率人口因素
- 1975—2015年青海省慢性病死亡特征及流行趋势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了解青海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死亡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青海省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青海省1975年死因资料来源于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的全国第1次全死因回顾性调查青海省调查数据;2006年死因资料来源于原国家卫计委组织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青海省调查数据;2015年死因资料来源于原青海省卫计委组织开展的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慢性病包括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不同年份慢性病均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应用Vfp 6.0、Excel 2010软件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采用SPSS 22.0进行χ^2检验。结果青海省慢性病粗死亡率由1975年的326.09/10万上升到2015年的467.66/10万,2015年较1975年上升了43.41%,标化死亡率先上升后下降,2015年较1975年下降了8.74%。1975、2006、2015年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1));与1975年相比,2015年城市慢性病粗死亡率上升幅度(115.20%)明显高于农村(28.81%)和牧区(51.92%);2015年城市标化死亡率较1975年下降了35.58%,2015年农村标化死亡率较1975年下降了14.32%,2015年牧区标化死亡率较1975年总体上升了20.87%。不同时期慢性病死因谱明显不同,1975年粗死亡率居前3位慢性病分别是心脏病(100.67/10万)、消化系统疾病(75.26/10万)及恶性肿瘤(67.23/10万),2006分别是恶性肿瘤(112.62/10万)、脑血管病(93.59/10万)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92.60/10万),2015年分别是脑血管病(113.64/10万)、心脏病(113.28/10万)及恶性肿瘤(105.38/10万)。结论1975、2006和2015年青海省慢性病粗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同年代慢性病死因谱明显不同。青海省应针对不同地区慢性病的分布特点及流行趋势,开展不同模式的慢性病防控制工作。
- 周敏茹许志华赵春明姜勇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