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瑞甫

作品数:221 被引量:907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专利
  • 7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矿业工程
  • 15篇建筑科学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电气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7篇瓦斯
  • 25篇煤层
  • 24篇工作面
  • 21篇钻孔
  • 18篇巷道
  • 18篇锚杆
  • 17篇顶板
  • 16篇煤体
  • 16篇煤岩
  • 14篇水射流
  • 13篇声发射
  • 12篇岩层
  • 12篇数值模拟
  • 12篇钻进
  • 10篇应力
  • 10篇综放
  • 10篇煤矿
  • 10篇抽采
  • 9篇地压
  • 8篇单轴

机构

  • 208篇河南理工大学
  • 12篇东北大学
  • 2篇焦作工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力...
  • 2篇黑龙江科技大...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淮南矿业集团
  • 1篇焦煤集团
  • 1篇焦作煤业集团
  • 1篇神华神东煤炭...
  • 1篇郑州煤炭工业...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西弗吉尼亚大...

作者

  • 220篇袁瑞甫
  • 48篇李化敏
  • 41篇李东印
  • 41篇王文
  • 23篇李小军
  • 21篇熊祖强
  • 19篇侯志强
  • 17篇李怀珍
  • 16篇王伸
  • 15篇魏晓
  • 13篇张盛
  • 12篇赵兴东
  • 12篇童景琳
  • 11篇李振峰
  • 11篇杜锋
  • 9篇李元辉
  • 8篇李振华
  • 8篇韦四江
  • 7篇张丽梅
  • 7篇韦纯福

传媒

  • 10篇煤炭学报
  • 10篇河南理工大学...
  • 7篇岩石力学与工...
  • 5篇矿业研究与开...
  • 5篇煤炭科学技术
  • 3篇采矿与安全工...
  • 2篇煤炭技术
  • 2篇机床与液压
  • 2篇东北大学学报...
  • 2篇煤矿安全
  • 2篇采矿技术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电子测量技术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中国矿业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年份

  • 5篇2025
  • 25篇2024
  • 24篇2023
  • 25篇2022
  • 14篇2021
  • 7篇2020
  • 11篇2019
  • 11篇2018
  • 13篇2017
  • 21篇2016
  • 2篇2015
  • 15篇2014
  • 9篇2013
  • 10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2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原理及方法被引量:24
2019年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是智慧矿山及智能化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试误岩层控制"向"精准岩层控制"、由"静态岩层控制"向"动态岩层控制"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采场岩层控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明确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内涵: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方法等,以采场智能装备系统为载体,实现开采全过程的采场围岩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分为3个关键环节: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与汇集、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控制与反馈。分析了矿山数据的构成、感知汇集方法及利用方式,矿山数据的主要用途为:岩层控制效果与事故灾害特征评价的大数据关联分析、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学习样本及分析对象、作为动态数值计算的反演分析参照对象、作为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实景虚拟的信息来源。给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与控制的技术路径,提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1)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汇集方法与技术;(2)矿山数据实时快速分析方法与技术;(3)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联分析与模型;(4)矿山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场景虚拟构建;(5)基于大数据的快速动态数值计算原理及算法;(6)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感知-分析-控制-反馈"全过程算法集成与系统构建。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动态数值计算的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初步应用。
李化敏王伸李东印王文袁瑞甫王祖洸朱时廷
关键词:采场人工智能
倾斜煤层煤柱覆岩结构特征及应力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为研究倾斜煤层煤柱覆岩结构及应力分布规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倾斜煤层采场倾向岩体运移特征及煤层倾角与煤柱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倾斜煤层煤柱边缘直接顶岩层几乎不冒落,破断后有序排列形成小结构模型,其稳定性差,且失稳破坏为基本顶运动提供了空间,促使基本顶大结构模型的形成,大结构模型形成滞后于小结构模型,且与小结构模型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区段煤柱垂直应力集中程度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水平应力集中程度则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应力峰值与煤壁距离以及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均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
门建光王硕袁瑞甫李小军焦振华彭帅鹏
关键词:倾斜煤层区段煤柱支承压力
一种钻孔内水刀定向切缝与膨胀剂组合致裂煤层顶板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孔内水刀定向切缝与膨胀剂组合致裂煤层顶板方法,涉及煤矿井工开采技术领域,包括水刀定向切缝工艺与灌注式膨胀剂组合方法以及水刀定向切缝工艺与装有膨胀剂的膨胀药卷组合方法,所述水刀定向切缝工艺与灌注式膨胀剂组...
袁瑞甫邓俊豪李辉解帅帅宰鹏辉王红旗范俊锴
静态破碎剂膨胀性能测试及施工工艺优化
2024年
静态破碎剂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矿开采等领域,存在膨胀应力试验繁琐、上行孔封孔困难、施工难度大等问题。采用排水法测试膨胀率时变曲线,结合膨胀应力曲线,获取膨胀率-膨胀应力模型,快速获得膨胀性能参数;自主研发管式封孔器,简化施工工艺,提高封孔效率;通过4种水灰比流动性试验和泵送试验,选取0.34作为工程用水灰比。研究结果表明:膨胀率和膨胀应力正相关,通过膨胀率试验及其对应的膨胀应力曲线,可以快速获取不同水灰比的膨胀性能参数,简化膨胀应力试验;管式封孔器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封孔效果好;所选水灰比流动性较好,泵送方便,注浆设备轻便、体积小,输送管路内浆体泵送距离达8 m,能够满足井下施工要求。优化后的工艺,施工效率显著提高,满足复杂的地质及施工条件要求。
吴俊杰袁瑞甫解帅帅程高宇李辉
关键词:排水法水灰比流动度
一种煤矿井下窄轨轻型多用途运输车
一种煤矿井下窄轨轻型多用途运输车,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底架整体为矩形,底架底部设有呈矩形阵列布置的四个车轮,底架后侧固定设有扶手架,底架前侧边铰接有前护栏,底架后侧边铰接有后护栏,底架左侧边设有可滑动隐藏在底架内部的左护...
陈立峰袁瑞甫于清淇崔辉辉秦博高岩程高宇
文献传递
一种切顶留巷用兜矸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一种切顶留巷用兜矸装置,包括若干个液压支架和网兜,各个液压支架左右间隔设置在采煤工作面处,采煤工作面的左侧设有回风顺槽,采煤工作面的右侧设有运输顺槽,网兜设置在各个液压支架的顶部并与采空区顶板下表面接触,网兜的右侧固定在...
李小军 解帅帅袁瑞甫 郭俊李怀珍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上行钻孔的静态膨胀致裂材料及使用方法
一种用于上行钻孔的静态膨胀致裂材料及使用方法,以氧化钙为主料,以氧化镁、氧化钛和柠檬酸为配料,主料和配料均为干料,主料和配料经搅拌均匀混合并研磨得到静态膨胀致裂材料。按质量比计,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钛和柠檬酸的质量占比分...
袁瑞甫李辉司英涛郭旭涛李叶欣
含瓦斯煤岩试样纵波测试装置
含瓦斯煤岩试样纵波测试装置,包括煤-气耦合单元、气源单元、声波检测单元和排气单元;本发明在实验室研究不同瓦斯含量、不同应力、不同煤质条件下应力波的传播特性,可以指导现场利用应力波反演含瓦斯煤体的状态以及揭示采动影响对含瓦...
袁瑞甫苏承东王桂伍侯志强马骥
一种水射流切顶推进回退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射流切顶推进回退装置,包括高压水管,高压水管的端头设置有喷嘴;所述高压水管外侧设置有推进机构、回退机构且高压水管依次与推进机构、回退机构相连接;所述推进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金属套管、...
安啸风王子熙王猛袁瑞甫秦博刘洪林杨发军张阳姚志钟王成
圆盘试样巴西劈裂试验的空间应力分布及破坏过程被引量:2
2016年
利用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圆盘试样径向加载时的空间应力分布及劈裂过程的裂隙扩展情况。结果表明:1)径向加载圆盘试样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与二维解析计算的结果相同,中轴线上的拉应力并不是常数,而是呈两端高、中间低分布,具有明显空间效应;2)不同高径比对拉应力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试样两端最大拉应力随高径比增加而增大,中间拉应力随高径比增加而减小,当高径比大于1以后,最大和最小拉应力数值不再变化,因空间效应引起的拉应力增高程度最大为25%左右;3)由于拉应力分布不均,圆盘试样破坏裂隙首先在试样轴向两端产生,然后向试样内部延伸,试样宏观裂隙在中轴线贯通并不代表试样失去径向承载能力;4)由于空间效应影响,试样的最大径向承载应力随高径比增加而减少,由二维圆盘计算公式得到的巴西劈裂强度明显偏小,对于试验中常用的高径比为0.5的试样,建议使用系数k=1.25~1.30进行修正。
张俊文金小东袁瑞甫李玉琳
关键词:破坏过程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