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袁永明

袁永明

作品数:1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多倍化
  • 1篇形态学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种间
  • 1篇龙胆
  • 1篇龙胆科

机构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1篇葛学军
  • 1篇袁永明
  • 1篇刘建全
  • 1篇张小兰

传媒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年份

  • 1篇200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粗茎秦艽与西藏秦艽(龙胆科)种间的形态学、染色体与分子界定被引量:15
2006年
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和西藏秦艽G.tibeticaKingexHook.f.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花冠小、檐部蓝色,后者花大、檐部紫褐色;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形态界限不清楚,具有较多的中间形态过渡类型。本文以该地区居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云南和西藏其他地区的典型形态类群为对照,比较研究了两个物种间的形态学、染色体和分子标记界定。共研究了10个居群69个个体的trnS-G和ITS序列、6个居群26株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和54份标本的形态变异。结果表明,花冠大小与染色体倍性密切相关。云南等地分布的粗茎秦艽均为二倍体(2n=26),花冠较小;西藏西部的西藏秦艽均为四倍体(2n=52),花冠较大。而西藏东南部的形态过渡类型也为四倍体,花冠较大,且其中的部分植株花颜色变浅,类似西藏秦艽。但母系与双亲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都表明西藏东南部居群与典型形态特征上的粗茎秦艽聚为一支,应属于粗茎秦艽;ITS序列上也未发现杂合位点。这些分子证据都不支持近期杂交渗入造成形态过渡性的假设。综合分析表明多倍化造成了粗茎秦艽种内形态特征的变异,其四倍体个体与四倍体西藏秦艽在形态特征上的趋同,最终导致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形态界限的模糊。但是,分子证据可以很好地区分这种多倍化造成的形态趋同。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综合利用分子、染色体和广义形态证据来解决近缘种之间种范围的界定具有更大的优势。此外,还讨论了粗茎秦艽不同染色体倍性的分布以及该高山物种可能的起源与扩散途径。
张小兰葛学军刘建全袁永明
关键词:多倍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