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鸿惠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省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CT
  • 2篇多层面螺旋C...
  • 2篇血管成像
  • 2篇头颈
  • 2篇头颈部
  • 2篇图像
  • 2篇颅底
  • 2篇颈部
  • 2篇放疗
  • 2篇放疗后
  • 2篇鼻咽
  • 2篇鼻咽癌
  • 2篇CT表现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咽旁
  • 1篇咽旁间隙
  • 1篇咽旁间隙侵犯

机构

  • 8篇湖北省肿瘤医...

作者

  • 8篇葛鸿惠
  • 8篇陈宪
  • 7篇付荣
  • 5篇刘玉林
  • 3篇张照喜
  • 3篇徐宁
  • 2篇安连峰
  • 2篇郑之青
  • 2篇蒋春林
  • 2篇陈军
  • 1篇陈建生
  • 1篇张勇
  • 1篇杜东屏
  • 1篇杜东平

传媒

  • 2篇医学新知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的CT表现
2000年
付荣葛鸿惠陈宪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肿瘤复发CT
MSCT血管成像中Boluspro技术的应用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腹部CTA时Boluspro技术中不同触发阈值对MSCT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评价Boluspro技术在MS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无明显循环系统疾病者 5例 ,标准量注射对比剂后 ,绘制主动脉强化上升期时间 密度曲线。40例患者行Boluspro触发CTA扫描 ,随机分成A、B、C三组 ,触发阈值分别设置为 12 0HU、15 0HU、180HU ,比较三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主动脉强化值和MSCTA血管成像质量。结果 :40例均成功完成Boluspro自动触发扫描 ,A组和B组在触发时间和MSCTA血管成像质量评价上均无明显差异 ,但与C组有明显差异 ;三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 ,而CTA中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Boluspro可以为MSCTA提供理想的延迟扫描时间 ,腹部CTA扫描时Boluspro技术选择主动脉阈值以 12 0~ 15
刘玉林陈宪郑之青蒋春林葛鸿惠付荣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图像处理
iPass技术在CE-MRA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iPass技术在增强MR血管成像 (CE MRA)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8例行CE MRA患者 ,男 12例 ,女 6例。其中腹部血管成像 15例 ,颈部血管成像 2例 ,股动脉成像 1例。CE MRA前 ,注射 2ml对比剂行iPass测试。扫描层面位于CE MRA冠状视野的远心端 1/ 3处 ,饱和板置于测试平面的近心端 ,iPass扫描1帧 /s,实时图像显示 ,同步绘制血管内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自动将曲线上升段超出基线 30 %的时间记为对比剂到达时间 ,自动将到达时间载入CE MRA序列 ,根据到达时间决定扫描延迟时间进行CE MRA扫描。原始图像减影后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 ,评价重建血管图像质量。结果  17例一次顺利完成iPass测试和CE MRA ,1例首次未能测出峰值曲线 ,调整感兴趣区 (ROI)后 ,再行注射后测试成功 ,完成CE MRA。MIP血管图像质量评分 3.72±0 .5 7。结论 iPass测试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对比剂到达时间 ,可以自动控制CE MRA的扫描延迟时间 ,有利于提高CE
徐宁刘玉林陈宪张照喜郑之青蒋春林葛鸿惠付荣
关键词:CE-MRA图像质量颈部血管成像腹部血管成像
头颈部放疗后软组织损伤的CT表现
2000年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和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软组织损伤的CT表现 ,以提高对头颈部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 70例作CT扫描观察 ,计 13 3次扫描 ,扫描 1次 3 8例 ,2次 15例 ,3次以上 17例。观察时间分为放疗后近期 ( 6个月以内 )、中期 ( 6~ 12个月 )和远期 ( 12个月以上 )。放疗剂量为 40~ 72Gy(单程放疗 )、14 0Gy(二程及二程以上放疗 )。全部病例均有放疗前CT图像对照。结果 :CT所见包括皮下脂肪层变薄 2 6例 ,皮肤增厚15例 ,皮肤凹陷 2 6例 ,肌肉萎缩 19例 ,颈深筋膜增厚 15例 ,皮下纤维性增生 18例 ,涎腺萎缩 19例 ,复发性肿瘤 18例。结论 :CT对头颈部软组织放射性损伤的表现和程度的判断是准确的 。
付荣葛鸿惠陈宪
关键词:头颈部放射性损伤软组织损伤CT
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CT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CT表现,着重研究颅底骨受侵的部位、范围、形态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对136例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6例.女性30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CT扫描以 OML为基线向上扫描至颅底,向下扫描包括鼻咽及颈部。结果: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首发症状为头痛.占 66. 2%.发生于顶后壁的肿瘤最多见,占72.1%。颅底骨破坏包括溶骨性破坏(44.9%),硬化性改变(13.2%)和混合性破坏(41. 9%)。结论:颅底骨破坏是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主要表现, CT 对判断鼻咽癌上行性蔓延的范围及表现有重要价值。
张勇葛鸿惠陈宪
关键词:鼻咽癌颅底CT
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72例,MRI扫描采用Marconieclips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病例行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横断位和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T2WI横断位,24例在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72例鼻咽癌MRI均见长T1长T2信号鼻咽部肿块,其中67例可见咽旁间隙侵犯,47例可见颅底骨质信号改变,6例侵犯蝶窦,14例可见海绵窦内软组织影,3例累及后颅窝,61例可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鼻咽癌肿块、邻近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中有重要价值。
刘玉林陈宪徐宁张照喜葛鸿惠付荣
关键词:鼻咽癌诊疗脂肪抑制序列咽旁间隙侵犯横断位颅底骨质
多层面螺旋CT曝光参数的优化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分析不同曝光参数组合和层厚模式对图像质量及CT剂量指数 (computedtomographydoseindex ,CTDI)的影响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优化的曝光参数。资料与方法 设备采用MarconiMx80 0 0型CT机及附带QA体模。在其他扫描条件均相同时 ,实验分 90kV ,12 0kV ,140kV 3组 ,每组与可供选用mAs搭配形成不同的曝光组合和只改变层厚模式 ,应用系统默认曝光参数分别对QA体模进行扫描 ,检测分析不同曝光组合和层厚模式对图像质量及CTDI值的影响。结果 当kV不变时 ,图像的噪声随mAs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 ,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相应提高 ,CTDI值也随之加大 ;当mAs不变时 ,图像的噪声随kV的升高也得到改善 ,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同样随之提高 ,并且CTDI值也加大。层厚模式的改变 ,图像的噪声随层厚的增加而改善 ,高对比分辨率、低对比分辨率同样随之提高 ,而CTDI值在 4mm× 5mm ,2mm× 8mm及 2mm× 10mm层厚模式中变化幅度不明显 ;此时CTDI值与所选用的Increment密切相关。按照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符合条件的曝光参数组合为 90kV与 3 0 0mAs、3 75mAs;12 0kV与 15 0mAs、2 0 0mAs、2 5 0mAs、3 0 0mAs ;140kV与 10 0mAs、15 0mAs、2 0 0mAs、2 5 0mAs、3 0 0mAs。结论 当kV为定值时 ,图像质量与mAs、CTDI值?
张照喜陈建生陈军安连峰杜东屏徐宁葛鸿惠刘玉林付荣陈宪
关键词:多层面螺旋CT
多层面螺旋CT结肠仿真内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探讨MSCT结肠仿真内镜优化的成像参数。方法 猪结肠 8段 ,于肠壁内面模拟病变后行MSCT扫描 ,准直层厚 1.0mm、2 .5mm、5 .0mm ,螺距 1.2 5、1.75及重叠重建率 0 %、5 0 %、70 %分别匹配 ,共 16组图像分别行VC观察。结果 第 1组 (准直层厚 1.0mm ,Pitch 1.2 5 ,重叠重建率 5 0 % )病变检出准确率最高 ,但与第 2~ 4、9~ 12组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其中第 12组 (准直层厚 2 .5mm ,Pitch 1.75 ,重叠重建率 5 0 % )的扫描时间和CTDI最小 ,容积重建法VC的检出准确率高于表面重建法VC。结论 层厚和重叠重建率对MSCTVC的病变检出准确率有明显影响 ,优化参数为 :准直层厚 2 .5mm ,螺距 1.75 ,5 0 %重叠重建 ,容积重建法VC。
刘玉林陈宪安连峰陈军杜东平葛鸿惠付荣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结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