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维淇
- 作品数:105 被引量:51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评价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在肝癌患者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并调查肝癌患者抑郁发生率。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186例肝癌患者完成PHQ-9自评,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的评定。随机抽取60例患者在初次测量后7—14d进行PHQ-9重测。结果PHQ-9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仪系数)达0.869,量表各条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6~0.752(P〈0.01),前后两次调查,PHQ-9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963(P〈0.01)。PHQ-9总分与HAMD抑郁量表的相关系数为O.862(P〈0.01),以HAMD抑郁量表为效标,PHQ-9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95.7%。186例肝癌患者,检出合并抑郁69例(37.1%),其中,轻度41例(22.0%),中度21例(11.3%),重度7例(3.8%)。结论PHQ-9应用于肝癌患者抑郁情绪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 张静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冯莉吴健雄
- 关键词:肝癌抑郁
- 最大径≤5cm小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影响小肝细胞癌(最大径≤5cm)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2月年至2013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219例小肝细胞癌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术前甲胎蛋白、肿瘤个数、肿瘤最大径、肝硬化情况、有无脉管瘤栓、肝被膜侵犯、癌细胞分化程度、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及术中肝门血流阻断方式、术后治疗方式、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生存分析及Cox风险比例模型等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所有病例1、3、5、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9%、85.3%、67.8%、53.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瘤栓、肝被膜侵犯、肿瘤最大径、肝血流阻断方式、是否有肝硬化、癌细胞分化程度、甲胎蛋白水平、术后治疗方式、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对患者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甲胎蛋白、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有肝硬化、肝被膜侵犯、肿瘤最大径、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为影响小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结论术前甲胎蛋白水平高、肿瘤分化程度低、肝硬化程度重、肝被膜侵犯、肿瘤最大径大、有复发或复发早的小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差,对于高危复发患者应加强随访及干预,以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
- 荣维淇余微波吴健雄吴凡王黎明田斐安松林冯莉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预后
- 72例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2年6月我院EG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EGC共72例,肿瘤部位:贲门部1例,胃体13例,胃窦56例,双原发癌2例(胃窦加胃体,胃窦胃大弯加胃小弯)。黏膜内癌42例,黏膜下癌30例。肿瘤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24例,中分化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 5例,印戒细胞癌12例,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12例,局部黏膜癌变2例。淋巴结转移10例。 EGC患者多因上腹疼痛首诊。上消化道X线造影、B超、CT的EGC检出率分别为57%、3%和15%。胃镜检查68例,病理确诊率94%。全部患者接受D2胃癌根治术,18例术后化疗。1例肝、肺转移行导管介入治疗,1例骨转移。随诊0.5-9年,随诊率85%,5年生存率90%,死亡率3%。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是EGC取得良好疗效的最佳途径。D2胃癌根治术是治疗EGC的标准术式。胃镜病理活检是EGC诊断的金标准。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EGC预后的主要因素。
- 荣维淇吴健雄邵永孚
-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
- 肝部分切除术后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观察肝肿瘤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使用EN对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各类肝肿瘤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连续4 d使用EN联合PN;对照组术后连续4 d单纯使用PN。结果:两组病人术前状况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病人术后第7天ALB、PA、总胆红素(TB IL)、凝血酶原时间(PT)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转氨酶两组病人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术后5~7 d平均进食量多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术后1~4 d胃肠减压液量、腹泻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肿瘤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早期适当行EN治疗,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术后消化功能,并可能有助于病人肝功能恢复。
- 吴健雄荣维淇王黎明刘立国吴凡王一澎朱一鸣
-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肝切除肝肿瘤
- 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肝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探讨在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肝区域血流选择性阻断下R0切除、失血量〈800ml、无围手术期输血的288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复发123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36个月,其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9%、49.3%和34.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甲胎蛋白水平、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卫星结节、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包膜侵犯、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前介入治疗、术后介入治疗与HCC患者的术后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卫星结节、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术后肝功能不全为影响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在至少具有一个高危复发因素的158例患者中,是否接受术前、术后介入治疗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控制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后,肿瘤特征是HCC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术后介入治疗不能使完整切除肿瘤的患者获益。
- 王黎明吴凡吴健雄荣维淇余微波安松林刘发强冯莉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复发
- 人大肠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用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研究大肠癌药敏的异质性和个体化疗的可行性。方法用ATPTCA技术检测50份大肠癌标本对16种抗癌药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敏感性。结果不同标本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单药中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长春瑞滨、羟基喜树碱、氟尿嘧啶和紫杉醇,敏感率分别为34.1%、31.6%、27.6%和24.3%。最有效联合用药方案是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阿糖胞苷,敏感率为100%(11/11份),其次是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和健择+顺铂。结论大肠癌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普遍较低,且存在明显异质性。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经验比较一致,ATPTCA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
- 李艳芬田海梅周志祥曹冬艳吴健雄荣维淇刘毅李茉王海鹏王小兵刘朝阳梁智程冬婉张伟
- 关键词:大肠癌药物敏感性原代培养
-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GIST25例临床资料。结果恶性GIST23例(92.0%),交界性恶性GIST2例(8.0%)。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肿瘤完全切除23例(92.0%),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4.4%(17/18)和50.0%(10/20)。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8年,复发和转移18例。全部病例术后口服伊玛替尼(格列卫),中位无瘤生存期短期服药组(15±3)月,长期服药组(52±3)月。全组无瘤生存期(35±13)月,转移、复发后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组(6±0.3)月,单纯服药组(23±10)月;服药加手术组(51±11)月,平均生存期(12±13)月。短期服药组与长期服药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21.0%、21.0%和100.0%、82.0%、36.0%。肿瘤转移、复发后未治疗组,单纯服药组与服药手术组0.5、1、3、5年肿瘤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14.0%、0.0%、0.0%、0.0%,64.0%、51.0%、0.0%、0.0%和88.0%、83.0%、76.0%、21.0%。结论小肠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阳性的联合诊断。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分子靶向综合治疗是小肠GIST的主要手段。肿瘤复发转移后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途径。
- 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崔修铮刘立国苗成利吴健雄
- 关键词:小肠综合疗法
- 早期胃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6年
- 荣维淇吴健雄
- 关键词:胃癌微转移早期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国际抗癌联盟淋巴结微转移AJCC
-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4例的诊治与预后分析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提高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 1986年 1月 ~ 2 0 0 1年 10月间我院收治的 3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以腹部包块和腹痛为首发症状。良性肿瘤 2 8例 ,恶性 6例。术前 B超、CT及 MRI检查可作肿瘤定位 ,其中 30例肿瘤来源于胰腺。手术治疗 33例 ,采用肿瘤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加脾切除术、或 Whipple手术 ,肿瘤恶性者术后辅以放、化疗。随访 2 4例 ,其中良性 18例 ,均存活 ;恶性 6例中 1例于术后 6年死亡 ,5例存活 ,至目前已生存 1年者 2例 ,3年者 2例 ,9年者 1例。结论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早期缺乏临床症状 ,不易发现。B超、CT及 MRI是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肿瘤对周围组织浸润和肿瘤转移是恶性胰岛细胞瘤最可靠的诊断标准。手术切除是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恶性者辅以放、化疗 ,预后一般较好。
- 荣维淇吴健雄邵永孚赵平
- 关键词: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预后手术治疗手术方式
-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形态的变化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形态变化,为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捐献的20例新鲜人尸体的肝脏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洗后,分别经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灌注不同颜色树脂。灌注成功后进行肝脏腐蚀,定位兴趣区(肿瘤及周围部位),观察其微血管形态及变化。结果20例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标本,可测量肿瘤共有64个。其中直径〉3cm肿瘤有23个,≤3cm的41个。肿瘤大体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弥漫型。其中〉3cm的肿瘤主要以肝动脉供血为主(21/23),≤3cm的肿瘤主要以门静脉供血为主(36/41;P=0.004)。扫描电镜提示: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微血管结构形态复杂,主要分为封闭的环形、分叉状、螺旋状、网格状,并且肿瘤直径不同,其微血管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直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血供来源不同、微血管结构不同。这些特点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苗成利王乃利夏晓飞李文婷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吴健雄
- 关键词:肝脏转移瘤微血管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