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涌峰

作品数:50 被引量:498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3篇教育
  • 9篇学校特色发展
  • 9篇教育学
  • 6篇课程
  • 6篇基础教育
  • 5篇学科
  • 5篇教师
  • 4篇义务
  • 4篇文化
  • 3篇学科自觉
  • 3篇义务教育
  • 3篇农村
  • 3篇逻辑
  • 3篇教育研究
  • 3篇教育质量
  • 2篇学科逻辑
  • 2篇学校文化
  • 2篇营养改善
  • 2篇营养改善计划
  • 2篇育发

机构

  • 45篇西南大学
  • 6篇海南省教育研...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课程教材研究...
  • 1篇凯里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48篇范涌峰
  • 12篇宋乃庆
  • 3篇廖其发
  • 3篇李欣莲
  • 2篇凌琳
  • 2篇刘梅
  • 2篇陈夫义
  • 2篇邵忠祥
  • 1篇伍海云
  • 1篇陈婷
  • 1篇孙孝武
  • 1篇张辉蓉
  • 1篇邢玲玲
  • 1篇杨聪林
  • 1篇郑智勇
  • 1篇凌琳

传媒

  • 4篇中国教育学刊
  • 3篇教育发展研究
  • 3篇教育理论与实...
  • 3篇当代教育科学
  • 2篇教育科学
  • 2篇福建教育
  • 2篇教育研究与实...
  • 2篇教育研究
  • 2篇教育科学研究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2篇新教育(海南...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数学教育学报
  • 1篇课程.教材....
  • 1篇人民教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教育评论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史研究辑...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被引量:57
2021年
进入新时代以来,基础教育减负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减负主体和减负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减负方式从线性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基础教育逐步进入“后减负时代”。然而,时至今日,减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周而复始的基础教育“减负令”效果差强人意,症结在于千年考试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通道窄化、科层化的教育政绩考核制度、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教育发展不均衡、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等社会生态失衡,“双减”政策对于治理上述问题具有全新的价值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要直面根源性问题,重新回归教育初心和本质规律,拓宽社会上升渠道并消解人才和职业偏见,实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
范涌峰
关键词: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学的学科逻辑
2024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范涌峰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逻辑学科边界
学校特色发展:内涵、价值及观测要点被引量:32
2017年
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改进的一种基本策略,是学校根据对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区域、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或重组利用,使学校形成特定领域独特风格或优势的过程。它以学校质量改进为根本目的,以特色课程体系为核心支撑,以学校文化为价值前提和沉淀形式,以组织管理为基本保障。学校特色发展是促进学校质量改进的支点,是深化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路径,是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学校适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潮流的诉求。其观测要点包括:学校特色理念体系对内部实际和外部环境的适切性,学校特色发展实践与特色理念体系的一致性,学校特色实践效果的优质性。
范涌峰宋乃庆
关键词: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
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趋势及方法论转向被引量:6
2021年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在变革中腾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分析基础教育的变革脉络和变革方法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从效率取向转向效率公平兼顾取向;在发展理念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发展方式上,从规范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在发展形态上,从传统教育转向未来教育。而就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方法论而言,在变革单位上,从宏观转向中观;在变革方式上,从外部变革转向内部变革;在变革力量上,从自上而下单一力量转向多元力量;在变革思维上,从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范涌峰
关键词:基础教育方法论
论中国教育学的西化气质与出路被引量:6
2009年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但是由于全球化对本土教育研究的冲击、中国教育学的失范、教育研究者自身学养的缺失等多方面原因,加上单一、量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机制的催生,中国教育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呈现出显著的"西化"气质。为此,在中国教育实践空间中创建本土的教育学派是改变教育学西化图景的根本出路,同时,应该提升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与管理体制,从而完善中国教育学体系,塑造中国教育学的中国气质。
范涌峰廖其发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本土化教育学派
基础教育学的学科逻辑
2024年
中国教育学在跨越百年的不断求索中逐渐发展起来。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当前,我国教育学是一个由近百门二、三级分支学科构成的丰富庞大的教育学学科群。
范涌峰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中国教育学元教育学学科自觉学科逻辑
课程为本抑或文化为纲?——学校特色发展的中西特征比较及内涵辨识被引量:11
2018年
特色发展是全球范围内学校变革的基本趋势。而当前人们对学校特色发展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和误区,对国内外学校特色发展认识的差异也有所忽视。实际上,国内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认识呈现"文化为纲"的主要特征,即强调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特色的本质属性,并强调学校文化特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西方国家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认识则呈现"课程为本"的总体特征,强调以课程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心,彰显学校多样与课程多样的双重特质,并以自主和合作保障课程特色。融通中西认识,认为学校特色发展应以课程作为切入点和核心支撑,以学校文化为价值前提和沉淀形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同时自主性和多样性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价值。
范涌峰
关键词: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
论元教育理论研究的“无效”现象——兼论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被引量:2
2010年
从元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本土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元教育理论研究是"无效"的。"无效"之因在于元教育理论自身的缺陷、教育学者的学养缺失和制度的规约,而其根本则在于教育学与教育学人缺失其本应具有的"真独立"的生命灵魂和价值品质,为此,追寻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是制度规约下元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发展之必须。
范涌峰刘梅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自觉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对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2010年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加工信息、发展认知和生成意义的过程,并充分注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图式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学习理论对于提高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儿童早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开发,合理地制定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情境式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儿童对口语交际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机,并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范涌峰刘梅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元认知策略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扶贫的视角被引量:8
2019年
《营养改善计划》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实施好这一政策,对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受教育年限和确保农村学生均衡的营养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在教育扶贫中的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二是政策资源投入有待提高;三是统购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四是目标人群不够精准。为此,要提高对《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在教育扶贫中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人财物不足问题;优化采购方式,加强统购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营养改善计划》扶贫对象的精准性。
邵忠祥范涌峰
关键词:教育扶贫营养改善计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