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苑翠珍

作品数:87 被引量:251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起搏
  • 24篇血管
  • 22篇心血管
  • 20篇心血管病
  • 20篇心血管病学
  • 20篇血管病
  • 20篇血管病学
  • 17篇心脏
  • 16篇起搏器
  • 13篇消融
  • 11篇导线
  • 11篇心房
  • 11篇植入
  • 10篇心电
  • 10篇心动过速
  • 10篇心律
  • 9篇导管
  • 9篇导管消融
  • 9篇电图
  • 9篇心电图

机构

  • 85篇北京大学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3篇北京市门头沟...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北京市第六医...
  • 1篇北京市监狱管...
  • 1篇石家庄市第三...
  • 1篇石家庄市人民...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深圳市龙华区...

作者

  • 86篇苑翠珍
  • 56篇李学斌
  • 53篇李鼎
  • 49篇王龙
  • 45篇段江波
  • 43篇昃峰
  • 38篇郭继鸿
  • 23篇何金山
  • 19篇许原
  • 17篇吴寸草
  • 11篇张萍
  • 6篇郭飞
  • 6篇田轶伦
  • 6篇张海澄
  • 5篇刘刚
  • 4篇姜琳
  • 4篇姜陆洋
  • 3篇李春
  • 3篇范中
  • 3篇李世敬

传媒

  • 29篇中国心脏起搏...
  • 10篇心电学杂志
  • 8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3篇心电图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护理研究(上...
  • 2篇心电与循环
  • 1篇现代护理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现代护理(上...

年份

  • 3篇2024
  • 9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RVC与RVOT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的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查阅2008至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RVC的21例住院病例以及2008至2011年诊断为RVOT并行射频消融术的31例住院病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窦律时常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结果 (1)ARVC与RVOT两组V1导联QRS时限(QRSd)118.6±23.8ms vs. 98.5±20.6ms,两组V1与V6导联QRSd的差值19.9±8.2ms vs. 10.0±8.6ms,比值1.22±0.11 vs. 1.08±0.096。p值均<0.05;(2)ARVC组右胸导联Epsilon波阳性率,QRS波碎裂阳性率以及QRS波局限性增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RVOT组。两组右胸导联Epsilon波或QRS波碎裂两者之一阳性者71.4%vs. 16.1%;ARVC和RVOT两组右胸导联Epsilon波或QRS波碎裂或局限性QRS时限增宽三者之一阳性者85.7%vs. 16.1%;(3)ARVC组V1导联QRS波形态57.1%为r Sr(R)形,33.3%呈r S形;RVOT组12.9%为r Sr(R)形,83.9%呈r S形,p<0.001。结论 ARVC组V1导联QRS波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Epsilon波与右胸导联QRS波碎裂两者之一阳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若联合局限性右胸导联QRS波增宽三者之一阳性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特异性不变。窦性心律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有助于鉴别ARVC与RVOT。
王立群汤德欣苑翠珍王龙李鼎段江波昃峰李学斌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体表心电图
HIV携带者心跳骤停1例
2017年
心电图挑战患者,男性,40岁,因心跳骤停被送至我院。有HIV感染史,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依从性好,在一个月前进行的病毒检测中未检测到病毒。患者早晨感觉不适就到一个诊所就诊。在初级保健中心等待评估时,患者突然丧失意识。立即开始复苏程序,急救车上的第一个节律是室颤。3次电陈颤后,窦性心律恢复。虽然患者有自主呼吸,但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遂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入院后的第一份心电图见图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苑翠珍
关键词:HIV携带者心跳骤停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口气管插管保健中心
运用IMB模型提高心衰患者生活方式改变依从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 评价运用IMB模式对心衰患者实施的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 6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性健康教育指导,并在6个月时电话随访生活方式改变.干预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讲座、电话随访和自我监控表格.将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生活方式转变依从性显著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IMB模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生活方式改变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苑翠珍韩菲姜琳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依从性
副神经节瘤29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选取1990—2013年我院诊断为副神经节瘤的患者29例,记录并分析其性别、病程长短、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肿瘤定位和影像检查。结果29例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女18例(62.1%),男11例(37.9%);平均发病年龄(39.0±3.8)岁,平均病程(4.5±2.5)年。临床表现为头痛14例(48.3%),头晕11例(37.9%),心悸10例(34.5%),胸闷、出汗各6例(20.7%)、乏力、腹痛、腹部包块各5例(17.2%),呕吐3例(10.3%),面色苍白、抽搐、怕热各2例(6.9%),面色潮红、视物模糊、无痛血尿、腹泻各1例(3.4%)。血压增高者23例(79.3%),血压正常者6例(20.7%)。共16例患者检测了血儿茶酚胺水平,儿茶酚胺升高13例(81.2%),其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11例(68.8%)、多巴胺升高8例(50.0%)、肾上腺素升高3例(18.8%),儿茶酚胺正常3例(18.8%)。18例(62.1%)肿瘤位于肾上腺,9例(31.1%)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3.4%)位于纵隔,1例(3.4%)位于膀胱。肿瘤直径(4.0±1.4)cm。结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差异大,血压增高、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较多见,肾上腺以外的肿瘤所占比例较大。CT能发现副神经节瘤,但不能确定肿瘤的性质。
李春李克峰黄红丽苑翠珍孙宁玲郭继鸿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高血压肾上腺素
晕厥的元凶——长Q-T间期综合征引发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2
2010年
苑医师(住院医师) 今天查房的患者女性,28岁。因反复晕厥13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13年前进餐时突然晕倒,意识丧失,无抽搐,2min后缓解,当地医院疑诊“癫痫”。此后,晕厥间断发作,均以癫痫治疗。2年前劳累后突发晕厥,四肢持续抽搐、不能扪及脉搏伴呼吸暂停、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且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
许原郭继鸿苑翠珍文汝昕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综合征反复晕厥大小便失禁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2
2008年
苑医师(住院医师) 本次查房的患儿为女性,11岁,因发作性晕厥4年,植入AAI起搏器10天再次发生晕厥入院。患儿4年前上体育课时眼前发黑,随之摔倒,当时意识不清,持续1-2min后苏醒,无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以后每年发作2-3次,每次发作均与运动或情绪激动相关,发作时无抽搐、呕吐,偶有小便失禁,数min内可自行恢复。没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疑为癫痫并用相关药物治疗无效。
许原郭继鸿苑翠珍
关键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发作性晕厥大小便失禁住院医师心脏性猝死
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陈进李学斌王龙李鼎张萍段江波苑翠珍郭继鸿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昃峰李鼎周旭王龙段江波吴寸草苑翠珍何金山杨丹李学斌
揭开心动过速反复发作40年的面纱
2009年
苑医师(住院医师)今天查房的患者为女性,66岁.因阵发性心悸4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首次发作患者无明显诱因,自测脉搏180次/min,有嗳气、排气和尿意,持续数h,无恶心、呕吐.
许原郭继鸿苑翠珍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心率恢复静脉推注胸闷
起搏器囊袋感染新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因一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非感染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因一侧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仅拔除单纯囊袋感染侧的原有系统,保留新植入的非感染系统;对照组:完全拔除两侧起搏系统。随访一年,对比两组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新增对侧感染情况。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中心,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器系统的患者共45例。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2例。手术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男性60.8%vs.54.5%,p<0.05),年龄(54.6±10.7 vs.57.1±8.9,p<0.05),首次植入时间(5.7±1.7年vs.6.4±2.2年,p<0.05),感染时间(13.4±4.2月vs.12.1±3.8月,p<0.05),新系统植入时间(7.4±2.9月vs.9.1±3.7月,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侧及双侧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观察组拔除方法(上腔静脉途径19例,下腔静脉途径4例)与对照组(上腔静脉途径9例,下腔静脉13例)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一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囊袋感染复发及对新增侧囊袋感染。结论因单纯囊袋感染而在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的患者中,仅拔除原有感染侧起搏器及电极导线而保留新植入非感染系统是一种可行的新处理方法。
田轶伦李学斌王龙李鼎段江波郭飞昃峰苑翠珍郭继鸿谭学瑞
关键词:起搏器囊袋感染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