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昌兴

作品数:50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心肌
  • 12篇心脏
  • 11篇动脉
  • 11篇血管
  • 11篇起搏
  • 9篇细胞
  • 7篇心脏再同步
  • 7篇心脏再同步化
  • 7篇心脏再同步化...
  • 7篇血红素氧合酶
  • 7篇氧合
  • 7篇氧合酶
  • 7篇再同步
  • 7篇再同步化
  • 7篇再同步化治疗
  • 7篇同步化
  • 7篇左室
  • 6篇起搏器
  • 5篇心肌梗死
  • 5篇综合征

机构

  • 44篇广西壮族自治...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天等县人民医...

作者

  • 50篇胡昌兴
  • 28篇林英忠
  • 17篇徐广马
  • 17篇刘伶
  • 14篇伍广伟
  • 11篇覃绍明
  • 10篇吴旭斌
  • 8篇刘豪
  • 7篇吉庆伟
  • 7篇陆政德
  • 6篇王孟杰
  • 6篇李庆宽
  • 6篇林虹
  • 6篇马业新
  • 5篇韦开福
  • 4篇施莹
  • 3篇邓金龙
  • 3篇黄瑛
  • 3篇周胜华
  • 3篇赵毅兰

传媒

  • 11篇中国临床新医...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医药与保健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微创医学
  • 1篇内科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0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5篇2003
  • 1篇200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冠心病药物治疗的进展和急诊PCI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开展,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显著改善。本文综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最新进展。
胡昌兴徐广马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治疗PCI术
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ULM)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ULM接受PCI治疗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患者的情况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观察年龄对ULM介入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总计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12例,其中非老年组42例和老年组70例。老年组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既往PCI治疗、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9%vs.21.1%,P=0.021;40%vs.11.9%,P=0.040;28.6%vs.9.5%,P=0.017;18.6%vs.4.8%,P=0.038;48.6%vs.23.8%,P=0.009;22.9%vs.0%,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女性、年龄、吸烟史、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远端或分叉病变均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其年龄因素是ULM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强力预测因素。
刘豪徐广马吉庆伟林英忠刘伶胡昌兴刘海润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药物涂层支架
血红素氧合酶-1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正常对照组;B组:球囊损伤对照组;C组:氯血红素干预组;D组:原卟啉锌(ZnPP)干预组。A组行假手术(分离颈总动脉,但不损伤内膜),B、C、D组按文献方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B、C、D组于球囊损伤前3d至术后14d,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只、氯血红素15mg/kg、ZnPP40μmol/kg隔日1次腹腔注射。球囊损伤后第14天处死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颈动脉内膜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颈动脉组织HO-1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无增厚,颈动脉组织无HO-1表达;B组和D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D组颈动脉组织无明显HO-1表达,而B组颈动脉组织仅有少量HO-1表达;C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HO-1表达量显著增高,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血红素显著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提示HO-1在动脉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中具有保护作用。
胡昌兴王孟杰邓金龙伍广伟林英忠马业新
关键词:血红素氧合酶动脉内膜损伤新生内膜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程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患者21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分为3组:<180 min组(A组,27例),180~360 min组(B组,83例),>360 min组(C组,103例)。观察各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症状发生到第1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中位数为(355.3±223)min,C组老年患者(≥75岁)及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前壁梗死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住院总心源性死亡率为13.6%,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17.5%)明显高于A组(3.7%)和B组(12.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显著影响死亡率(36.5%)。随访30 d,心源性休克、≥75岁高龄、女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延迟>360 min是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PCI时间的延迟显著影响急性STEMI早期预后。急诊PCI时间延迟超过6h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广马胡昌兴林英忠刘伶覃绍明伍广伟林虹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时程心肌梗死预后
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h17细胞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及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择20例EH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A组),颈动脉正常的25例EH患者(EH组)以及2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7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ngⅡ水平。结果:与EH组和对照组相比较,CA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血浆IL-17水平显著升高。CA组AngⅡ水平高于EH组和对照组,EH组与对照组间An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gⅡ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血浆IL-17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ngⅡ水平和Th17细胞活性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吉庆伟刘伶吴隐雄黄瑛熊日新胡昌兴吴宁林虹曾秋棠林英忠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TH17
CRT对扩张型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对扩张型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差别。方法入选2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13例)和缺血型心肌病组(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RT指南的I类适应证。分别观察CRT术后6、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内径、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结果 (1)扩张型心肌病组CRT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二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减少(P<0.05),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左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2)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2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P<0.05);(3)扩张型心肌病组CRT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射血分数增加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P<0.05),术后12个月扩张型心肌病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的变化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 CRT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逆重构效果优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李驰胡昌兴李庆宽覃绍明刘伶徐广马伍广伟林英忠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构
CD4^+LAP^+T细胞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CD4+LAP+T细胞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变化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5例研究对象,其中CHF患者55例(病例组):缺血性心脏病(IHD)3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NIHD)25例;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CD4+LAP+T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10的浓度。结果:病例组外周血中CD4+LAP+T/CD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23±0.76)%∶(3.66±0.84)%,P<0.05];病例组血浆中TGF-β1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56.52±78.74)pg/ml∶(386.83±85.27)pg/ml,P<0.05],病例组血浆中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6.82±5.21)pg/ml∶(25.71±5.81)pg/ml,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D4+LAP+T细胞比例与血浆TGF-β1、IL-10、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D4+LAP+T细胞比例在CHF患者中显著减少,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下调,预示CD4+LAP+T细胞减少在CHF的进展中发挥促进作用。
陆政德吉庆伟黄瑛胡昌兴刘豪周朝锋刘伶施莹王小燕林英忠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3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拟植入Ⅶ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3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刘豪胡昌兴徐广马林英忠
左室四极电极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对比分析左室四极电极与左室双极电极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2例,均行CRT,其中对照组用左室双极电极,观察组用左室四极电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靶静脉选择情况,术后1个月内电极脱位、膈神经刺激和阈值升高发生率,以及术后6、18、30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统计随访期间两组全因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靶静脉选择、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QRS时限、6分钟步行试验、LVEF、LVEDD、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LVEDD外,两组上述指标均随时间明显增加或降低(均P<0.05),且时间与分组间无交互作用(均P>0.05)。随访30个月,对照组死亡4例(33.3%),观察组死亡1例(8.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电极脱位2例(16.7%)、膈神经刺激4例(33.3%)、阈值升高1例(8.3%)。观察组发生膈神经刺激1例(8.3%)、阈值升高1例(8.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8.3%vs.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CRT中应用左室四极电极不仅能有效减少电极脱位、膈神经刺激的发生,还可以有效改善中远期预后。
陆政德薛焱林英忠甘剑挺袁军覃绍明胡昌兴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与治疗
2008年
黄志良胡昌兴
关键词:心室肌致密化不全心肌致密化不全先天性心脏畸形临床误诊率病理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