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升 作品数:18 被引量:9 H指数:1 供职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文化科学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基于协变手征微扰理论的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研究 Why nuclear force (baryon-baryon interactions);Current status (ofchiral forces),Why covariant? atomic/molecula... 耿立升关键词:重子 相互作用 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8年 超核物理是核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微观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为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研究超子-核子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奇异性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中的作用,还可以检验SU(3)味对称性及其破缺程度.文章首先回顾了超核物理的起源,随后简要列举了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天体物理等领域中,与超核物理相关的几个前沿热点问题,并指出研究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接下来着重介绍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在现有的相关工作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唯象模型、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模拟和手征有效场论.其中手征有效场论作为低能区量子色动力学的有效理论,在研究介子、重子等微观系统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因此,文章特别介绍了基于手征有效场论的超子-核子相互作用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 李凯文 任修磊 耿立升 耿立升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原子核的电荷半径 2023年 原子核的电荷半径是表征其电荷分布范围的物理量,对理解原子核这个复杂的量子多体系统内部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物理模型对原子核电荷半径的描述还难以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像钙同位素链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奇偶效应类现象。近些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方法在物理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有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用于研究原子核电荷半径,这使得原子核电荷半径的计算精度得到大幅提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包括贝叶斯概率分类器、核岭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以及贝叶斯神经网络在内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原子核电荷半径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对比了不同机器学习方法、不同训练集与不同输入对机器学习预测原子核电荷半径结果的影响,并对机器学习在原子核物理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展望。 董潇旭 耿立升关键词:贝叶斯神经网络 有限体积内的K-π相互作用和K^*共振态 2015年 为了找到一种获得K-π相移的有效方法,并从格点计算得到的能级中获取K*介子的性质,首先使用手征幺正理论研究了有限体积中的P波K-π相互作用.这种方法曾在无限空间中成功地应用于计算K-π相移.然后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到作为立方体盒子尺寸和π介子质量的函数的P波K-π散射振幅的能级;并计算了K-π散射的相移以及基于该结果的K*介子的物理性质.最后,为了和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又在π介子取非物理质量时计算得到了K*介子的能级.比较表明:文中方法与格点QCD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当介子能量为266 Me V时,本文方法得到的两个能级分别为924.0 Me V和1 483.0 Me V,其结果与格点QCD得到的915.6 Me V和1 522.3 Me V的两个能级符合得很好. 周丹 崔二亮 陈华星 耿立升 沈成平关键词:格点QCD 新一代高精度核力–相对论手征核力的现状与展望 2024年 理解自由空间和介质中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核力)一直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球核科学大装置(例如HIAF和FRIB)的重要科学目标。基于核子自由度和微观核力,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理解核结构、核反应以及致密星体的性质一直是核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提出,经过全球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发展而来的温伯格手征核力已经成为第一性原理计算事实上的标准输入。然而,与原子分子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不同,相对论第一性原理方法在核物理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现代的相对论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为了推动相对论第一性原理核物理研究,更好地理解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弥补温伯格手征核力的一些固有缺陷,北航课题组同合作者一道构建了第一个高精度相对论手征核力。本工作将简要介绍温伯格手征核力的发展脉络及现状,指出其本身存在的不足。本工作还将介绍相对论手征核力的理论框架,展示其对核子散射相移以及微分散射截面等可观测量的描述,讨论其相对于温伯格手征核力的优势,最后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陆俊旭 肖杨 肖杨 刘志伟关键词:相对论效应 第一性原理计算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原子核基态性质和八极形变的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利用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系统研究了7000多个质子数和中子数都大于8的包括600多个超重核在内的原子核的基态性质;其次,发展了基于双中心谐振子基的包含反射不对称自由度的相对论平... 耿立升关键词: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八极形变 超重核 超重核的壳结构 被引量:1 2004年 在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 Bogoliubov(RCHB)理论框架下,在质子数Z=100—140和中子数N=Z+30—2Z+32等偶偶核中进行了超重球形双幻核的探索.采用的有效相互作用为NL1,NL3,NLSH,TM1,TW 99,DD ME1,PK1和PK1R.基于对双核子分离能(S2p和S2n)、双核子能隙(δ2p和δ2n)、壳修正能量(Epshell)、对能(Eppair和Enpair)和有效对能隙(Δp和Δn)等物理量和能shell和En级结构的分析,预言了可能的质子幻数和中子幻数,并观察到在超重核区壳的弱化现象. 张炜 孟杰 张双全 耿立升 H.Toki关键词:超重核 能隙 核子 偶偶核 能级结构 DD 双β衰变半衰期的唯象学研究 2016年 为了研究一个能较好描述实验数据的联系双β衰变半衰期和衰变能的唯象学公式的物理意义,通过对双β衰变相空间因子的分析,给出了该唯象学公式中双β衰变半衰期的对数和衰变能的反比关系的物理来源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此外,在该唯象学公式的基础上,基于壳模型理论,对该唯象学公式做出了改进。结果表明,唯象学公式中的对数反比关系是由双β衰变的相空间因子所造成的。按照改进后的公式所计算得到的双β衰变半衰期的对数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由原本的0.486下降到了0.408。 肖杨 耿立升关键词:双Β衰变 半衰期 中国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与探索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024年 本共识围绕医学物理学科的教育现状、专业方向建设、课程设计、实习要求及研究生毕业标准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应对社会对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及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挑战。目前,中国医学物理教育面临教育途径多样性、课程设计差异性、师资短缺等问题,在此,讨论了整合国际经验,构建全面、规范化的医学物理学科体系的策略,体系涵盖放射治疗物理、医学影像物理、核医学物理、放射防护物理、放射生物物理及放射工程物理等方向,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还探讨了医学物理研究生教育的改进,包括师资和教学环境建设、专业课程设置等;还需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确保教育内容与国际标准一致,反馈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本共识提倡全面提升医学物理学科的规模和影响力,提升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的精细化和精英化,并加强国内外合作,以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健康中国2030”政策目标。 殷芳芳 杨振宇 蔡璟 柏森 陈敏斌 陈明 陈牧 戴安伟 单国平 邓小武 葛云 耿建华 耿立升 胡春洪 胡鹏 胡伟刚 黄晓延 蒋承峰 金献测 黎田 李左峰 刘蔓居 卢晓明 倪昕晔 潘玉藤 秦颂兵 秦文健 邱杰 全红 沈定刚 王大江 王辉东 王建良 王理 王石 王为 温宁 吴锦昌 杨益东 姚毅 尹勇 于金明 俞家华 张红志 张雷 张艺宝 赵维 赵旭娜 郑志鸿 周超 周光明 周凌宏 卓维海 朱玉春关键词:医学物理 学科建设 教育体系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质子CT成像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质子CT成像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通过获取待构建质子CT图像的身体部位对应的X光子CT图像;并将所述X光子CT图像输入至预先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质子CT成像模型,从而可以得到所述质... 赵维 耿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