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磊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严重创伤
  • 4篇创伤
  • 3篇性别差异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小板
  • 2篇严重度
  • 2篇预后
  • 2篇损伤严重度
  • 2篇年龄
  • 2篇住院
  • 2篇患者预后
  • 2篇基因
  • 2篇激素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
  • 2篇阿司匹林
  • 2篇阿司匹林抵抗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耿磊
  • 8篇封启明
  • 7篇杨开超
  • 4篇朱晓光
  • 4篇吴蔚
  • 3篇赵钢
  • 1篇戎柳
  • 1篇姜家梅
  • 1篇李永霞
  • 1篇叶沛
  • 1篇周敏杰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GPⅠa基因C807T及P2Y1基因A1622G二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基因C870T及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基因A1622G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在本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入选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190例,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病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对GPⅠa基因C807T及P2Y1基因A1622G的基因位点进行直接测序法检测,然后进行基因频率的对比,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807、G1622与AR的关联性。结果55例(29%)患者存在AR,其GPⅠa基因C807T的T等位基因频率及TC+TT基因型的频率(χ2=12.848,P<0.05及χ2=6.138,P<0.05)和P2Y1基因 A1622G 的 G等位基因频率及 AG +GG基因型的频率(χ2=8.527,P<0.05及χ2=5.346,P<0.05)均显著高于AS组。 Logistic回归分析GPⅠa T807和P2Y1G1622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显著相关(OR=4.36,95%可信区间为2.86~9.38,P<0.05;OR=3.76,95%可信区间为2.87~10.52,P<0.05)。结论 GPⅠa基因807C>T以及P2Y1基因1622A>G变异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有关。
耿磊李永霞杨开超周敏杰封启明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多态性单核苷酸阿司匹林抵抗
年龄是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性别差异的特点,分析年龄因素与是否是影响创伤预后性别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EICU 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成年严重...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仲伟喜吴蔚赵钢封启明
雄激素对机体严重创伤后免疫反应、肝脏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2014年
动物研究证实,创伤预后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动物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雌性。但是,临床关于创伤预后性别差异的研究则一直存在争议。实验室研究证实,雄性动物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及各脏器功能明显受到抑制,而睾丸切除或服用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后上述抑制作用得到明显改善。关于性激素水平对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而相反,雄激素则会诱导免疫抑制。本文主要阐述雄激素水平变化对机体创伤后免疫反应、肝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分析创伤预后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从而在动物研究的结果中寻求新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封启明
关键词:创伤雄激素免疫反应肝脏心血管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危重患者疾病谱变化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某三级甲等医院Ⅰ、Ⅱ级危重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2022年3月28日至2022年4月15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并与2021年同期相比,研究2022年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疾病谱及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结果与2021年同期比较,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Ⅰ、Ⅱ级患者总量变化不大,但年龄分布不同:<53岁者明显减少(26.8%vs.17.3%,P=0.007),而≥80岁者明显增多(23.6%vs.31.2%,P=0.038);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均明显增多(7.3%vs.13.9%,P=0.008;1.3%vs.3.9%,P=0.036);严重创伤患者明显下降(22.3%vs.6.5%,P<0.001);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vs.23.4%,P=0.059)。结论上海COVID-19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急诊抢救室Ⅰ、Ⅱ级患者总量无明显变化,但年龄≥80岁者、消化系统疾病、心跳呼吸骤停明显增多,创伤患者明显减少。提示急诊科工作医师也要据此发生相应调整。
姜家梅封启明傅一牧耿磊杨开超段光臣黄剑吟黄冠东吴蔚
关键词:急诊抢救疾病谱
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23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65例以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常规治疗者纳入对照组,8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病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Ⅱ(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炎症指标[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_(2))/动-静脉氧含量差(Ca-vO2)]、心功能[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峰(E/A)]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别为(7.71±1.46)d、(9.32±2.57)d、(8.76±2.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33±2.33)d、(11.15±2.14)d、(10.56±3.8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23.46%、20.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08%、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SOFA得分分别为(10.25±2.37)分、(6.88±1.9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9±3.86)分、(9.37±2.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SAA、HBP、PCT分别为(95.32±11.48)mg/L、(7.48±1.29)ng/mL、(1.32±0.7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59±20.71)mg/L、(10.62±2.18)ng/mL、(3.96±1.2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观察组患者的HR、Pv-aCO_(2)/Ca-vO2分别为(90
耿磊黄剑吟傅一牧封启明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乌司他丁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疗效心功能炎症指标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本研究选取4个基因研究其中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本院急诊内科和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入选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30例,对其COX-1、COX-2及GPIIIa、P2Y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通过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9%仰:95)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P2RY,基因的893T〉C变异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有关(OR3.16、95%CI1.36~7.16、P=0.05),而其余的ITGB3、PTGS1、PTGS2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无相关性。且统计临床资料发现,年龄大、有糖尿病史、HDL水平低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结论:P2RY1基因的893T〉C变异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叶沛耿磊杨开超封启明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单核苷酸多态性血小板基因
性激素水平可能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女性严重创伤患者与同龄男性病死率差异的特点,探索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成年严重钝性创伤患者,按年龄将其分为18岁≤年龄<45岁、45岁≤年龄≤55岁及年龄>55岁三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因素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女性创伤患者粗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5.0% vs.9.1%,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比男性低79%(OR=0.21,95% CI:0.07~0.64,P=0.006).而且这种性别差异只存在于18岁≤年龄≤45岁患者中(女性 vs.男性OR =0.15,95% CI:0.04~0.67,P=0.012),在45岁≤年龄≤55岁(OR=1.10,95%CI:0.36 ~2.82,P=0.980)及年龄>55岁(OR=0.67,95% CI:0.21~2.15,P=0.504)的患者中,女性病死率与男性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且这种性别差异是源于18岁≤年龄≤45女性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该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可能是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戎柳吴蔚赵钢封启明
关键词:创伤性激素损伤严重度住院病死率
年龄是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性别差异的特点,分析年龄因素与是否是影响创伤预后性别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EICU 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年严重钝...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仲伟喜吴蔚赵钢封启明
关键词:创伤损伤严重度年龄住院死亡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