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燕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5H指数:6
- 供职机构:赤峰市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壶腹及周围小病变CT与超声及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通过CT与超声及病理对照分析,评价CT及US对壶腹及周围较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均先行超声检查,再行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是:静脉团注65%安其格纳芬100mL后立即快速、4mm层厚及局部放大连续扫描.结果该组病例手术及病理结果为胰头癌9例、壶腹癌8例、胆管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例、胰头炎性包块3例.25例定位诊断准确率CT为88.0%,超声为68.0%,定性诊断准确率CT为68.0%,US为56.0%,其中CT和US对胰头及壶腹定位、定性准确性较高,CT对十二指肠乳头炎及腹头炎性包决定位诊断较准确,但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差.US对胆总管下端肿瘤定位、定性均较准.该组25例病变大小均在1.2cm~3.0cm之间.结论壶腹及其周围小病变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CT与US是一种经济、方便且较准确的方法,如果密切结合临床表现,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及多种影像改变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 罗晓燕王杰孟波
- 64排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08年6月期间对临床确诊为冠心病100例患者进行冠脉64排CT成像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冠脉CT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分析得出CTA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100例患者共有1 328个冠脉节段,可用评估的有1 138个节段,左主干(LM)及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脉(RCA)的近段,严重狭窄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秀芝杨波孙显东黄淑琴罗晓燕
-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 张伟罗晓燕
- 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18 F-氟脱氧葡萄糖(18F-2-fluro-D-deoxy-glucose,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1年7月赤峰市医院淋巴瘤患者224例(544个病灶),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结果224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后的分期Ⅰ期、Ⅱ期比例均高于治疗前,Ⅲ期、Ⅳ期比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后的病情正常率低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改善率、进展/复发率均高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情改善、进展/复发患者的SUVmax均低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后同一部位ROI区SUVmax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18F-FDG PET-CT检查的价值高。
- 钱刚罗晓燕
- 关键词:淋巴瘤疗效增强CT检查
-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体会
- 2001年
- 目的:研究CT导向胸部病灶穿刺活检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3例中,肺内病变70例,纵隔病变10例,胸壁及胸膜病变3例,穿刺针为肺活检针,共穿93针。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取材病理检验效果,理想占80.7%,可靠占13.3%,总可靠率为94.0%,不可靠6.0%。结论:精确的定位,熟练的技术及病人的良好配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取材的可靠性。
- 王杰罗晓燕黄淑琴马志龙李淑华
- 关键词:胸部疾病活组织检查针吸CT导向穿刺
- 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PET/CT显像在肺炎型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炎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肺炎型肺癌患者62例,研究对象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获得确诊,分别对其开展胸部增强CT检查、单时相PET/CT及双时相PET/CT检查,依据诊断准确率评定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胸部增强CT、单时相PET/CT、双时相18F-FDG 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单时相PET/CT及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7.4%、61.3%、71.0%、77.4%、91.9%,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其他单项或联合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诊断肺炎型肺癌的准确率较高,对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有重要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
-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胸部增强CT诊断准确率
- SPECT/CT融合显像结合同机CT多平面重建在肺癌骨转移瘤中的增益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张伟谭畅张鹏博
- 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的101例患者的术前双期^(18)F-FDG PET图像,自动勾画并提取原发灶常规及延迟显像影像组学特征各117个。按常规显像模式(a)、延迟显像模式(b)及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t检验与LASSO回归筛选最优子集模型,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Delong检验不同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影像组学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最优,其灵敏度、特异度、AUC、训练组预测准确率、测试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06%、94.12%、0.967、92.86%和80.65%,高于常规显像模式(a)的86.57%、79.41%、0.882、80.00%和70.97%和延迟显像模式(b)的80.60%、88.24%、0.872、85.71%和70.97%(a vs.b Z=0.202,P=0.8399;a vs.c Z=2.385,P=0.0171;b vs.c Z=2.273,P=0.0230)。结论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可用于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 李雨奇罗晓燕张鹏博韩婷婷盖立俊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氟代脱氧葡萄糖
- CT导向下穿刺活检和介入治疗研究
- 王杰丁国成罗晓燕孟波宋伟黄淑芹王志杰马志龙
- 该研究是在CT引导下经皮对病变取材活检和介入治疗,属介入放射学技术,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兴起的一门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开展这项工作可使影像诊断的难点迎刃而解,并获得准确的病理结果;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即简单有效又可减少手术之苦。...
- 关键词:
- 关键词:穿刺活检CT导向超声波诊断介入治疗
-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分析
- 2020年
- 目的分析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诊断及病理分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我院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查证实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CT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对照手术病理结果评价两种检查方式在疾病诊断及分期中的使用价值。结果PETCT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9.2%,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分期与N分期的评估准确率分别为90.5%、91.9%,均明显高于常规C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M分期的评估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期评估中均具有可靠作用,可对尽早诊断及治疗发挥高度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PET-CT常规CT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