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练睿

作品数:47 被引量:349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动脉
  • 12篇预后
  • 12篇主动脉
  • 9篇脓毒
  • 8篇主动脉夹层
  • 8篇急性主动脉夹...
  • 8篇夹层
  • 7篇重症
  • 7篇综合征
  • 6篇源性
  • 6篇脓毒症
  • 5篇心源性
  • 5篇休克
  • 5篇急性主动脉综...
  • 5篇肺炎
  • 4篇脓毒症患者
  • 4篇危重
  • 4篇危重症
  • 4篇细胞
  • 4篇超声

机构

  • 45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长沙市中心医...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服装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中日友好...

作者

  • 47篇练睿
  • 28篇张国强
  • 15篇张素巧
  • 14篇孙力超
  • 13篇闫圣涛
  • 12篇高文
  • 10篇顾承东
  • 5篇李刚
  • 5篇陶永康
  • 4篇杨建萍
  • 4篇王海峰
  • 4篇张山红
  • 3篇张志
  • 3篇魏冯宁
  • 3篇杨健萍
  • 3篇林江涛
  • 2篇周焕发
  • 2篇李彦
  • 2篇张洪波
  • 2篇支力大

传媒

  • 13篇中日友好医院...
  • 6篇中华急诊医学...
  • 4篇中华危重病急...
  • 3篇中华医学会急...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保健医苑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2013北京...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死人”不是开玩笑
2024年
7月的某一天。69岁的王大爷在自家菜园劳作时,突感不适,全身抽搐,随后陷入昏迷状态。在家属的陪同下,王大爷被紧急送往急诊进行救治。据医生描述,王大爷当时的体温高40℃,意识模糊,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发现王大爷的血糖水平存在异波动的情况,难以稳定,但排除了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可能性。
练睿张国强
关键词:昏迷状态心脑血管病血糖水平全身抽搐
急性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血管对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involving aortic branchvessels, IBAV)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住院期间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收集2010年10月-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和血管外科就诊的202例A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分为两组:IBAV组和未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without involving aortic branch vessels, WIBAV)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应用Kaplan—Meier生存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63例(3t.19%)IBAV的AAD患者中,最常累及的主动脉分支血管为髂动脉及以远动脉(38.10%),其次为肾动脉(36.51%)和腹腔干动脉(28.57%)。IBAV组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WIBAV组患者(3103.50ng/ml vs.2338.46ng/ml,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IBAV组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WIBAV组(28.57%VS.7.91%,P〈0.001);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明显降低了IBAV组AAD患者的死亡率(47.06%VS.6.90%,P〈0.001),但在WIBAV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1.43%VS.4.35%,P〉0.05)。结论IBAV的AAD引起D-二聚体升高水平高于WIBAV的AAD患者,并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手术治疗能够改善IBAV患者的预后。
闫圣涛何秀燕周焕发余峰练睿张山红张国强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预后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对脓毒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不同时机对脓毒性休克伴有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31日〜2018年5刀31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ICLJ收治的54例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KR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及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的急性肾损伤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早期CRRT组(n=29)和延迟CKKT组(n=25),比较2组患者90 d死亡率,分析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54例患者90 d病死率55.6%,多因素分析发现,延迟CRRT、APACHEI1评分升高是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肾脏替代治疗可改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
丁国雷练睿袁烁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脓毒性休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进展被引量:28
2008年
在慢性咳嗽的多种病因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占据着重要位置。1970年Stanescu和Teculescu首次报道了以咳嗽为主诉的哮喘。直至1991年O’Connell等提出“咳嗽型哮喘”的名称。CVA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1个月,常伴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表现,或经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舒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往往有个人或家族过敏症。本病由于没有喘息症状,极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练睿林江涛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发病机制病因
危重症评分和生物标志物在血流感染肺炎病原学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比较多种危重症评分及生物标志物对血流感染肺炎患者的早期和晚期预后评估价值以及降钙素原(PCT)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最终诊断为肺炎且就诊24 h内至少有1次血培养阳性患者的资料,以就诊当天首次参数计算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Logistic器官功能不全评分(LOD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不同革兰染色细菌感染者之间,以及20 d或60 d不同预后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生物标志物对单一细菌感染所致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几种危重症评分及生物标志物对肺炎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在540例单一细菌感染所致血流感染肺炎患者中,革兰阳性菌(GPB)感染256例(47.4%),革兰阴性菌(GNB)感染284例(52.6%);28 d病死率为29.4%(159/540),60 d病死率为36.3%(196/540)。PCT在GNB感染肺炎患者中明显高于GPB感染者〔g/L:1.99(0.32,13.19)比0.45(0.13,3.53),P<0.01〕。无论是28 d死亡患者还是60 d死亡患者,各危重症评分和生物标志物均高于相应存活患者。ROC曲线分析显示:①PCT对单一细菌血流感染肺炎患者诊断的最佳截断值为0.48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95%可信区间(95%CI)为0.686~0.793〕;当PCT>4.49μg/L时,诊断GNB感染的特异度可达81.8%,阳性预测值(PPV)为75.0%;当PCT>10.16μg/L时,诊断GNB感染的特异度可达91.2%。②在预测肺炎患者28 d和60 d预后方面,SOFA评分的AUC最大〔28 d:0.818(95%CI为0.768~0.867),60 d:0.800(95%CI为0.751~0.849)〕;当SOFA评分>8.5分时,预测血流感染肺炎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特异度分别达90.5%及91.6%。PCT预测血流感染肺炎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AUC分别为0.637(95%CI为0.575~0.700)及0.628(95%CI为0.569~0.688);当PCT>8.15μg/L时,预测患者28 d死亡的特异度达80.2%,阴性预�
闫圣涛孙力超练睿练睿赵学诚张国强
关键词:降钙素原肺炎血流感染预后
难治性哮喘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09年
近年来,对于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规范化治疗,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其是轻、中度患者反应良好,但仍有约5%~10%的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难以控制,这些患者属于难治性哮喘。难治性哮喘患者急性发作频率高,急诊室就诊频率为轻中度哮喘患者的15倍,住院频率则为20倍。充分认识难治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对该病的长期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练睿林江涛
关键词:难治性哮喘症状
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急诊科收治的8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平均年龄(78.1土8.1)岁,分别于入院、入院后6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心率、血压,并在第一个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II)评分。患者入院后28d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初始动脉血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以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59例)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初始动脉血乳酸、APACHE1I评分及病死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动脉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初始动脉血乳酸分别为(2.4±1.7)mmol/L和(3.9±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300%分别为(339.0士28.0)%和(300.0土81.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28d病死率分别为18.6%(11/59)和52.2%(12/23),高乳酸清除率组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O.01);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28d病死率最佳临界点为24.0%,敏感性72.9%,特异性65.2%,其预测价值高于APACHEⅡ评分。结论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指标。
刘笑雷王海峰江薇练睿高文陶永康张国强
关键词:乳酸脓毒症预后
被动抬腿试验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7
2019年
目的探讨被动抬腿试验(PLR)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通过锁骨下静脉置管补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快速充分补液方案。试验组采用PLR联合TTE评估指导补液方案,用床旁TTE测量PLR前后患者的每搏量(SV),根据每搏量变异度(SVV)判断患者的容量反应,若SVV≥15%,认为患者有容量反应,给予快速充分补液策略;若SVV<15%,认为无容量反应,给予限制性补液策略。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的目标均为6h内同时满足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1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尿量≥0.5mL·kg^-1·h^-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0.70。补液仍不能纠正低血压者,再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补液治疗6h后检测患者的MAP、血乳酸(Lac)、氧合指数(PaO2/FiO2)、ScvO2;补液治疗48h后复查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胸部CT,并与治疗前对比分析;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基线资料大致均衡。补液前两组患者MAP、Lac、PaO2/FiO2、ScvO2、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补液治疗6h后,两组患者MAP、Lac、PaO2/FiO2、ScvO2均较补液前明显好转;试验组除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mmHg:78.76±5.22比76.35±6.66,P>0.05),其他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Lac(mmol/L):2.52±1.15比3.89±1.42,PaO2/FiO2(mmHg):338.14±27.47比303.35±22.52,ScvO2:0.70±0.04比0.63±0.05,均P<0.01〕。补液治疗48h后,两组患者CRP均较补液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g/L:110.12±39.80比137.98±31.23,P<0.01),胸部CT提示试验组肺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
李刚魏冯宁张国强孙力超练睿
关键词:被动抬腿试验经胸超声心动图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
急诊经胸心脏超声对A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练睿闫圣涛张素巧高文张国强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10月~2016年6月于急诊科和血管外科诊治的186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和住院期间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组Stanford A型AAD占比、累及分支血管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79.19%vs 44.85%,71.43%vs 28.48%,均P<0.01),心包积液/填塞发生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23.81%vs 6.67%,19.05%vs 5.45%,均P<0.05);发病至就诊时间,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组用时更短(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在住院期间死亡组中更为常见(P<0.05);存活组接受手术治疗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累及分支血管可导致AAD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增加近4倍(RR=3.939,95%CI 1.492~10.399),而手术干预使AAD患者死亡风险降低76.10%(RR=0.239,95%CI 0.077~0.740)。结论 :Stanford分型、发病至就诊时间、累及分支血管及手术治疗是AAD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累及分支血管和手术干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闫圣涛周焕发练睿陶永康支力大张洪波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期间死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