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津铭
- 作品数:134 被引量:887H指数:15
-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中药制剂“毒与效”的整合探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胡慧玲傅超美赵萱章津铭高飞何瑶傅舒李玲
- 关键词:中药制剂
- UPLC-QQQ/MS法分析比较不同品种苦荞麦代表性成分含量被引量:4
- 2021年
- 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QQQ/MS)同时测定川荞1号、西荞1号、米荞1号、迪苦4个不同品种苦荞麦中6种代表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所测6种成分葫芦巴碱、芦丁、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奈酚、大黄素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5.27%~107.31%。4个品种苦荞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主要为黄酮类成分,其在米荞1号中含量最高,远高于川荞1号和西荞1号(P <0.01)。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及灵敏度高,可用于不同品种苦荞麦6种成分的测定,为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苦荞麦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技术参考。
- 王迪邓放李阳倩高蒨章津铭邹亮
- 关键词: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大黄素
- 一种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健饮料,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的:去皮后的莱菔274份、去核后的青果639~1314份、水6399~10764份、甜味剂198~550份、防腐剂0.33~1.65份、VC1.917~3.942...
- 陈胡兰傅超美廖婉胡慧玲李莹李芸霞章津铭张臻游宇闫莉
- 川木香乙酸乙酯萃取物抗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研究川木香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模型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溃疡指数,测其胃液量、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制备胃组织匀浆,测其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川木香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胃组织溃疡程度、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显著增加其胃组织中NO含量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川木香乙酸乙酯萃取物抗幽门结扎型胃溃疡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攻击因子与促进防御因子,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实现的。
- 何瑶胡慧玲傅超美瞿燕章津铭许丽佳
- 关键词:川木香幽门结扎胃溃疡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被引量:32
- 2020年
- 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TCMSP平台检索桃红四物汤中6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并通过DrugBank,OMIM,TTD和CTD等数据库筛选出治疗PD的靶标,借助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注释,取药物-疾病交集基因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再基于STRING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根据拓扑学参数筛选桃红四物汤治疗PD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OBAS 3.0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网络中度值较高的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包含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杨梅酮、阿魏酸等36个化合物和PTGS2,PTGS1,PGR,PPARG等99个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02个GO条目(P<0.01),KEGG通路富集得到228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炎症因子、免疫调节、激素水平调节、中枢镇痛以及平滑肌痉挛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靶点均能自发结合。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桃红四物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桃红四物汤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升菊刘倩倩江华娟成颜芬晏宇杭何瑶章津铭裴瑾
- 关键词:桃红四物汤四物汤类方原发性痛经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一种煨木香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煨木香乙酸乙酯提取物,该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如图1所示,具有16个特征峰。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以川木香及其煨制法为研究对象,对川木香炮制工艺、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的变化及...
- 胡慧玲傅超美瞿燕王战国章津铭许丽佳
- 葛根芩连汤三氯甲烷提取物缓解伊立替康所致肠毒性的作用机制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基于经典名方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主协热下利"的功效,制备葛根芩连汤三氯甲烷提取物用于缓解伊立替康所致的肠毒性,为经典名方葛根芩连汤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阳性药盐酸洛哌丁胺胶囊,0.4 mg·kg^(-1))和葛根芩连汤三氯甲烷提取物高、低剂量组(2.3,1.16 g·kg^(-1))。采用盐酸伊立替康(CPT-11,剂量55 mg·kg^(-1))连续4 d腹腔注射制备小鼠迟发性腹泻模型,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第5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5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腹泻指数。运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合酶-2(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同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紧密连接蛋白-1(ZO-1),血红素氧合酶-1(HO-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经腹腔注射CPT-11造模后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COX-2,ICAM-1,MDA,NO含量显著升高(P<0.01),GSH-Px,SOD显著降低(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结肠黏膜可见缺损、肿胀、出血及炎性渗出;结肠组织Keap1,Nrf2,ZO-1,HO-1与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洛哌丁胺组和葛根芩连汤三氯甲烷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可缓解小鼠体质量降低,且腹泻指数明显下降;TNF-α,IL-1β,COX-2,ICAM-1,MDA,NO水平降低,GSH-Px和SOD含量显著上升;HE染色显示,葛根芩连汤三氯甲烷
- 吴亿晗成颜芬王迪杨晓琴钟雪梅林洁傅超美章津铭胡一晨
-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迟发性腹泻洛哌丁胺
- 中药“序贯三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52例临床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评价中药"序贯三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全国5家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55例,并给予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序贯三法"[根据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水平给予专证专方、不同阶段的专病专药、专病专茶的单用或联用的动态循环的治疗方法]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FBG、2hPG、果糖胺(FMN)、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监测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期间共脱落3例,最终252例完成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FBG、2hPG、FMN、HbA1c、TC、TG、IRI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HDL-C、ISI显著上升(P<0.05)。治疗过程中共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8例,减少药量后上述症状缓解。结论中药"序贯三法"治疗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发挥血糖、血脂同调的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 庞国明张芳王凯锋武楠朱璞付永祥李方旭王银姗南凤尾娄静高言歌陈丹丹孔丽丽叶乃菁马宇鹏许强甘洪桥章津铭李鹏辉
-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
- 中药注射剂现代定位的诠释与关键问题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 高飞冷静傅超美章津铭廖婉胡慧玲何瑶甘彦雄郝莉
-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中医药理论
- 基于不同剂量比的巴豆配伍桔梗“减毒”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索巴豆配伍桔梗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动物死亡状态及半数致死量(LD50)为评价指标,比较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的桔梗前后的动物中毒情况;通过测定比较巴豆配伍桔梗的不同剂量比下巴豆苷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揭示巴豆配伍桔梗"减毒"作用机制。结果: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其毒性反应均减小,且以1∶3剂量比值下LD50及其95%可行限抬高最多;同时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后巴豆苷含量呈现"抛物线"式变化,在1∶3剂量比时巴豆苷含量降低最多(32.57%)。结论:巴豆配伍桔梗(1∶3)剂量比值为其减毒作用最佳比值,可能与其减少了游离态巴豆苷含量有关。
- 林彦君傅超美章津铭高飞游宇
- 关键词:巴豆桔梗配伍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