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
- 作品数:100 被引量:275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术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手术时机对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分析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患儿术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和手术时机的关系,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旨在寻求最佳手术时机以提高HR-NB患儿生存率。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HR-NB,且原发瘤灶均在腹膜后/肾上腺区,并接受规律治疗的105例患儿,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前NSE水平和手术时机,分析NSE变化,并评估预后。结果105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3.25(18.125~30)个月。术前接受5次化疗组的NSE降低速度比化疗3次和4次组快。化疗3次组的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高于化疗4次和5次组患儿。术前NSE≥21.9ug/L的患儿3年OS和EFS分别为78.97%和39.88%,比NSE<21.9ug/L的患儿低。43例4次化疗后NSE仍高于21.9ug/L的患儿中,继续化疗1次组患儿术后NSE下降速度比即刻手术患儿快,随访中疗效更佳。结论HR-NB患儿接受3-5次化疗后进行手术较为适宜。术前NSE监测可作为评估手术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高时适当延迟手术有利于NSE恢复和预后改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蒋持怡秦红于彤王焕民马晓莉
-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手术时机预后
- 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近10年诊治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患儿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合随访资料,为探讨HB的合理诊疗策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2月至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诊断的、规律诊治,并坚持长期随访的HB患儿。采用以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方案。化学药物治疗方案采用A方案(顺铂+长春新碱+氟尿嘧啶)以及B方案(顺铂+阿霉素)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病初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随访至2018年11月30日。结果共收治51例患儿,其中6例患儿因在笔者医院治疗时间短、回当地治疗未纳入临床总结中; 3例患儿治疗前因肿瘤破裂出血等合并症死亡。余42例接受系统治疗并随访。中位年龄19(2~102)个月。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34例,Ⅳ期7例。病初血清AFP:31. 6~2 200 000μg/L(中位数192 274. 5μg/L)。39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6(6~115)个月。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4. 72%。患儿化学药物治疗后全血细胞计数下降不明显,化学药物治疗期间无严重感染发生。化学药物治疗期间无明确心脏毒性指征。仅1例患儿出现短期听力受损。结论手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是HB的主要治疗手段,现行方案中阿霉素和顺铂剂量患儿耐受性好,5年无事件生存率较高,临床需要密切随访这些患儿的远期预后。
- 王希思杨维黄程赵文赵倩段超苏雁金眉张大伟秦红王焕民马晓莉
-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儿童
- 年龄及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在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病理预后分型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分析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临床及生物学相关特征与病理预后分型的关系,旨在寻找能够准确预测病理预后分型的最佳指标,进而建立预测模型,以便更好地指导诊断、危险度分组及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行化疗及手术治疗的62例中、高危NB患儿信息。收集患儿首诊时NB相关肿瘤标志物,包括尿香草扁桃酸(VMA)、高香草酸(HVA);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MRI)、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18F-FDG-PET/CT)等;骨髓穿刺及活检结果;分子标志物MYCN基因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及病理预后分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预测病理预后分型有意义的相关因素,并据此结果建立决策树。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血清NSE、LDH、铁蛋白水平及发生骨髓转移均与病理预后分型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E水平(OR=33.2)和年龄(OR=13.0)是病理预后分型的预测指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病理预后分型预测的灵敏度为91.90%,特异度为76.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为了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的重要预测因子可视化,本研究建立了用于预测病理预后分型的决策树,该决策树判断正确的概率为85.5%。结论结合年龄及血清NSE水平对中、高危NB患儿预测病理预后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而据此结果所建立的决策树形图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有望应用于NB患儿病理预后分型及后续危险度分组、治疗方案的制定。
- 杨深蔡思雨马晓莉秦红韩炜彭晓霞王焕民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年龄神经元烯醇化酶
- 儿童脂肪母细胞瘤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脂肪母细胞瘤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例脂肪母细胞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岁3个月,4岁6个月,12岁1个月,平均5岁11个月。患儿均以无痛性肿物就诊。结果 3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1例接受2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脂肪母细胞瘤病。随访平均约1年,无死亡病例,1例未复发,2例仍有残留或者复发。结论脂肪母细胞瘤病多表现为无痛性肿物,治疗为手术切除,但手术难切除干净,复发率很高,需要长期随访。
- 莫志强谢向辉王焕民秦红杨维成海燕王文杰
- 关键词:外科手术复发儿童
- 单中心116例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分析≤18个月龄神经母细胞瘤(NB)婴幼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诊断并治疗的年龄≤18个月龄婴幼儿NB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评估预后。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7年1月-2017年6月共治疗116例≤18个月龄NB婴幼儿,男64例,女52例,中位年龄10(1~18)个月,随访中位时间19. 5(1~8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NSS分期4期、高危、伴有骨骼或骨髓转移、MYCN基因扩增、初诊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500 IU/L的患儿预后不良(P <0. 05)。存在MYCN基因扩增10例,INSS分期均为3期或4期,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明显高于无MYCN扩增病例,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28,P=0. 002,P=0. 001)。死亡病例13例,其中9例因肿瘤复发或进展死亡。116例NB婴幼儿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 83.6%,总生存率(OS) 86. 7%;5年EFS 76. 7%,OS 86. 7%。年龄≤12个月与年龄12~18个月患儿3年OS分别为90%、80. 7%,差异无显著性(P=0. 101)。INSS分期4期患儿3年OS 74. 4%、高危患儿3年OS 57. 1%、伴有MYCN基因扩增患儿NB 3年OS 26.7%,明显低于中早期、低中危、无MYCN基因扩增患儿(P=0.013,P=0.000,P=0.000)。结论≤18个月NB患儿预后良好,MYCN基因扩增、晚期病例预后差,主要死亡原因是疾病复发或进展。
- 苏雁岳志霞金眉张大伟王希思段超赵文赵倩秦红曾骐马晓莉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婴幼儿预后
- 儿童横纹肌肉瘤常用化疗药物基因组DNA检测及其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和总结儿童横纹肌肉瘤(RMS)常用化疗药物基因组DNA检测结果,分析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关系,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RMS患儿。入组标准为确诊RMS,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规律诊治、随访的患儿;应用外周血DNA荧光杂交序列测定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基因组DNA。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按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CTCAE 4.0版)。总结初诊时原发瘤灶和转移瘤灶部位、大小、国际横纹肌肉瘤临床分期(TNM-UICC)、国际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病理类型,化疗后主要脏器功能变化及治疗,分析不良反应与药物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共32例患儿入组,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0个月(15~120个月)。胸、腹、盆腔9例,头颈部(非脑膜旁)8例,膀胱前列腺7例,四肢、躯干3例,脑膜旁区2例,泌尿生殖道(非膀胱前列腺)1例,其他部位2例。胚胎型17例,腺泡型15例。TNM临床分期1期5例,2期5例,3期10例,4期12例;IRS术后病理分期Ⅲ期21例,Ⅳ期11例。中危22例,高危10例。32例患儿行UGT1A1*6基因检测,GG型18例(56.3%)、GA型13例(40.6%)、AA型1例(3.1%)。27例患儿行ABCB1基因监测,CT型14例(51.9%)、TT型13例(48.1%);29例患儿行GSTP1基因检测,GA型7例(24.1%)、GG型2例(5.6%)、AA型19例(59.7%)、AG型1例(2.8%);30例患儿行CYP3A5基因检测,GA型2例(5.6%)、GG型13例(43.3%)、AG型15例(50.0%)。患儿均按BCH-RMS-2007方案以VAC(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为基础规律化疗,2017年起以VAC和VI(长春新碱、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化疗前手术9例,化疗后手术10例,二次手术5例。化疗第12周行局部放疗,伴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者第1周进行放疗。血液毒性以中性粒细胞减
- 柴希刘亦伟金眉苏雁赵文赵倩王生才何乐健秦红王焕民张潍平孙宁王晓玲马晓莉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药物基因组学伊立替康
- 小儿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小儿非横纹肌肉瘤类软组织肿瘤(NRST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类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的认识。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6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病房的NRSTS患儿共29例。重点收集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国际横纹肌肉瘤协组(IRS)分期、小儿肿瘤协组(COG)危险度分组与预后关系。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10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患儿,男14例,女15例,年龄7~169个月,中位年龄为59.5个月。病理类型共10种,滑膜肉瘤、婴儿型纤维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各5例,其他病理分型共14例。肿瘤原发于头颈部10例,四肢及躯干6例,内脏器官13例,发生远处转移者10例。IRS分期Ⅰ期及Ⅱ期患儿12例,Ⅲ期及Ⅳ期患儿17例。所有患儿均进行手术、化疗和/或放疗,术前化疗者9例,术后化疗者17例,无法手术切除者3例。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89个月)。29例患儿死亡6例,其中恶性横纹肌样瘤最多,为3例。所有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77.4%,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3.2%。单因素分析提示IRS分期、COG危险度分组及原发部位与预后相关。IRS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5.0%及35.9%(χ2=7.303,P=0.007),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及61.8%(χ2=4.81,P=0.028);COG危险度分组低危组与中高危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分别为66.7%及44.7%(χ2=4.155,P=0.042),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及66.3%(χ2=3.383,P=0.066);原发部位位于内脏及非内脏部位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3%及92.9%(χ2=4.202,P=0.04)。结论小儿NRSTS临床表现异质性强,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发部位位于内脏器官、IRS分期Ⅲ~Ⅳ患儿预后差。
- 朱帅张大伟王生才段超于彤何乐建邰隽秦红马晓莉
- 关键词:预后儿童
- 中医扶正健脾法配合小儿实体肿瘤化疗的临床观察
-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扶正健脾方法配合小儿实体瘤化疗,减轻化疗所致不良反应,改善化疗患儿生活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60例正在进行化疗的Ⅱ~Ⅳ期实体瘤患儿分组,观察组30例(化疗加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 史学祝秀丹王焕民秦红李海天成海燕
- 关键词:中医辨证
- 文献传递
- 中药配合化疗对实体瘤小儿生存曲线的观察
-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扶正健脾方法配合小儿实体瘤化疗的方法对实体瘤小儿的生存曲线的影响。
方法:对05年1月-08年1月间的142例实体瘤小儿在采用前瞻性、随机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减轻副反应观察的同时,...
- 史学郭秀花祝秀丹王焕民秦红田莉
- 关键词:化学疗法中西药结合治疗
- 文献传递
-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局部反复复发肾母细胞瘤治疗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观察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反复复发肾母细胞瘤的腹腔局部控制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及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6例反复复发的肾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既往治疗经过、治疗方案以及本中心(北京与保定两个病区)手术、热灌注、术后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6例反复复发的肾母细胞瘤患儿均为单侧病变,5例行根治性瘤肾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脏肿瘤剥除术。4例直接接受手术,参考COG分期,其中2例为Ⅲ期,行化疗+放疗;2例为Ⅱ期,予以化疗;另2例术前予以化疗,参考SIOP分期,术后诊断为Ⅱ期,术后仅行化疗。初次复发时间最短为术后1.5个月,最长为术后10个月,其中3例为原位复发,2例为腹盆腔单发种植病灶,1例为肠系膜多发病变。在治疗过程中,6例复发部位均位于腹盆腔,未见远处转移,且均接受了手术切除;5例进行了局部放疗;6例术后均采用了强于初次化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6例在本中心治疗过程中均接受了细胞减灭术+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中、术后均未见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4(2,32)个月,其中4例长期生存,2例死于肿瘤进展。结论局部反复复发的肾母细胞瘤预后差,在化疗的辅助下,CRS+HIPEC可以最大程度杀灭可能残存的肿瘤细胞,更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
- 常晓峰王焕民王佳荣孟德光秦红杨维成海燕朱志云
- 关键词: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肾母细胞瘤外科手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