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乾
-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构造应力场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_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_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多为70°以上)。南段表现为右行逆冲或逆右行的运动性质,北段则以右行走滑为主。郯城地震断层南、北两段均发育断层泥带、断层角砾带和碎裂带,南段总宽度为几米到十几米,北段总宽度为几十米到近百米,局部发育多条断层泥带。郯城地震断层的排列方式及其几何学特征表明:为老断层复活,而非新生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的反演同震应力场显示:北段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场,南段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该地震是发生在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状态下。这种应力场空间变化可能是地震断层几何学空间变化导致的。其同震应力场与该地区现代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这说明郯城地震并未造成震后应力场调整或震后应力场调整时间较短,未影响到现今应力场。
- 鞠林雪朱光王浩乾詹润林少泽严乐佳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震断层断层擦痕应力场
- 辽西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成因被引量:7
- 2013年
-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瓦子峪变质核杂岩,其NNE走向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太古代变质基底与阜新-义县断陷盆地之间,总体呈低角度倾向北西,发育波瓦状褶皱.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剪切带上盘向WNW方向(约285°)剪切变形.变形温度估计结果(550~250℃)表明其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并揭示经历过从深部向浅部的递进变形过程.剪切带北段抬升幅度相对较小,出露低温糜棱岩;中、南段抬升幅度较大,出露较深层次糜棱岩.黑云母与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岩脉与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上叠盆地的年代学资料综合表明,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35~100Ma,期间伴随早白垩世石山岩体的同构造侵位.核杂岩西缘后期剥露到地壳浅部时,在晚白垩世又被孙家湾-稍户营子中、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切割,最终出露到近地表.该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之中,在区域WNW-ESE向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下盘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塑性流动,不支持下地壳重力垮塌机制.
- 张必龙朱光陈印朴学峰鞠林雪王浩乾
-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
-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被引量:11
- 2011年
-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 张必龙朱光谢成龙陈印鞠林雪王浩乾
- 关键词:热液锆石阴极发光稀土元素晚侏罗世
- 大别造山带南界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演化规律与构造意义被引量:12
- 2012年
- 自中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深俯冲作用以来,大别造山带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主要经历过两次变形事件:1)早期变形事件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的造山带折返阶段,表现为造山带南边界上的韧性剪切带。这期北西—南东走向的剪切带向南西陡倾,发育北西—南东向的矿物拉伸线理,主要为右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属于造山带斜向折返的侧边界走滑剪切带。造山带折返过程中将前陆褶断带北缘原先东西向褶皱改造为北西—南东走向。2)晚期变形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表现为脆性逆冲断层,使得前陆褶断带向北东逆冲在造山带南缘之上,同时在前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的晚期逆冲活动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同时发生,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开始。
- 王浩乾朱光鞠林雪詹润林少泽严乐佳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
- 郯庐断裂带南端周边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规律
- 对郯庐断裂带南端及其周边的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很好地保留了大别造山带完整演化过程的各期构造,揭示了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两者密切相关的演化过程,可以区分出四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变形(D1)发生在中三叠世,对应于造山带深俯...
- 王浩乾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