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相对普通的Al2O3而言,介孔氧化铝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窄的孔径分布,这一新型氧化铝有望在催化、吸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介孔氧化铝的多种制备方法以及介孔氧化铝作为催化剂和吸附剂的应用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
- 王晓艳李宇慧王景刚王思粉冯丽娟
- 关键词:介孔氧化铝催化剂比表面积
- 文献传递
- 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被引量:7
- 2012年
- 建立了一种超声波提取-荧光法测定贝类体内石油烃的快速方法,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溶剂、提取次数、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洗脱溶剂等因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提取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70×10-6,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6.5%~96.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得青岛近海湖岛和沙子口两个区域扇贝体内石油烃含量分别为164.14×10-6dw和119.52×10-6dw,污染指数分别为1.3和0.95,表明湖岛海域贝类受石油烃污染严重。
- 蒋凤华赵美丽王晓艳郑立陈军辉王小如
- 关键词:贝类石油烃超声波提取荧光
-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2010年
- 相对普通的Al2O3而言,介孔氧化铝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窄的孔径分布,这一新型氧化铝有望在催化、吸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介孔氧化铝的多种制备方法以及介孔氧化铝作为催化剂和吸附剂的应用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晓艳李宇慧王景刚王思粉冯丽娟
- 关键词:介孔氧化铝催化
- 石油烃对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L-1。结果显示,低浓度(0.08mg·L-1)的石油烃短期(<7d)内即可导致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且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石油烃浓度达0.88mg·L-1时,DNA损伤程度已非常严重。3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彗星实验是检测石油烃对海洋贝类DNA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贝类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望成为石油烃污染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
- 王晓艳蒋凤华冯丽娟高伟赵美丽郑立
- 关键词:石油烃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
- 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四溴双酚A(TBBPA)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研究
- 1.引言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和1,2,5,6,9,10-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是两类常用的溴化阻燃剂,由于其优异的阻燃性能,...
- 王晓艳蒋凤华冯丽娟曹为陈军辉郑立
- 原油水溶性成分对栉孔扇贝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和消化盲囊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探讨不同浓度(对照、0.18、0.32和0.51mg.L-1)原油水溶性成分(WSF)在不同时间(1、2、4、7、10d)对栉孔扇贝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WSF对扇贝鳃和消化盲囊中SOD和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时间随WSF浓度的不同而变化。各实验组鳃中MDA含量自第4天开始均高于对照组;0.18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低于对照组,0.32和0.51mg.L-1浓度组消化盲囊中MDA含量一般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显示,第2~10天消化盲囊中SOD活性与WSF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消化盲囊中SOD活性更可能作为石油污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 王晓艳冯丽娟蒋凤华郑立赵美丽许振华
- 关键词:栉孔扇贝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
- 温度对裙带菜幼孢子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以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幼孢子体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12、20、24和28℃)培养下,藻体抗氧化系统变化情况。与对照组(12℃)相比,高温会导致活性氧含量上升,并伴随藻体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当裙带菜处于12℃时,机体总抗氧化能力保持恒定。当遭受较轻程度高温环境时(20℃),藻体ROS平衡被打破,机体内O2-、H2O2等活性氧物质迅速积累,36h达到峰值,同时抗氧化系统中的SOD活性上升,将O2-转化为H2O2。由于损伤较轻,藻体仅依靠原有的抗氧化力及9h内大量合成的AsA缓慢清除H2O2。CAT和POD活性以及GSH含量未见上升。当温度损伤增加时(24℃),为了尽快修复藻体,POD活性3h内急剧上升,同时GSH和AsA迅速合成,在较短时间内控制H2O2含量。随后CAT活性逐渐上升,完成后期修复工作。若温度超过藻体耐受限度(28℃),将造成多种抗氧化酶失活。36h内MDA大量积累,质膜通透性降低,细胞内ROS与抗氧化物外流,最终导致藻体死亡。结果表明,抗氧化系统调节对于裙带菜幼孢子体适应不同环境温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依机体损伤程度而改变的抗氧化机制,可以更快速、更节能、更有效地修复藻体所受损伤。本结果为进一步解释裙带菜广泛分布原因、研究裙带菜应对不适环境条件机制及培育耐高温品系裙带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宫庆礼王鹏王晓艳刘岩
- 关键词:裙带菜幼孢子体温度抗氧化系统
- 硼酸镁晶须和一维纳米硼酸镁的制备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硼酸镁(Mg2B2O5)晶须及其一维纳米材料具有高弹性模量、高硬度等优异性能,作为辅助增强增韧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介绍了硼酸镁晶须与硼酸镁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最新研究进展。
- 谭文娟冯丽娟王晓艳李东洋黄付彬李先国
- 关键词:硼酸镁晶须高温固相法
- 六溴环十二烷和四溴双酚A对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被引量:6
- 2013年
- 研究了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四溴双酚A(TBBPA)对4种常见海洋微藻(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HBCD对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急性毒性试验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EC50)分别为0.90 mg/L和0.45 mg/L,TBBPA对叉鞭金藻、中肋骨条藻和小球藻的96 h-EC50依次为5.71 mg/L、18.08 mg/L和4.71 mg/L。在可助溶浓度范围内未能检测到HBCD对三角褐指藻和小球藻以及TBBPA对三角褐指藻的96 h-EC50。分析结果表明,HBCD对叉鞭金藻和中肋骨条藻属于极高毒性物质;TBBPA对叉鞭金藻和小球藻属于高毒性物质,而对中肋骨条藻属于中毒性物质。
- 王晓艳蒋凤华曹为陈军辉郑立冯丽娟
- 关键词:海洋微藻急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