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血脂指标与突聋的发病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共25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听力损失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及疗效(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中各项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figlycef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s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Non—HDL—C)等]的分布特征,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轻度聋患者血浆TG浓度明显低于重度和极重度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和0.007)。四种听力曲线类型和血脂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有效组和无效组Non-HDL-C明显高于痊愈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26),显效和无效组的TC明显高于痊愈组(P值分别为0.049和0.042),有效组的TG明显高于痊愈组(P=0.014)。结论TG与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Non—HDL—C、TC和TG与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呈负相关,可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②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均高于外置接骨板;术后3个月后外置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左右,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0%左右;③2种固定方式骨痂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外置接骨板组骨痂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中,骨痂最大应力大致分布一致,均位于胫骨外侧部分;④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方式的胫骨最大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1500 N载荷下外置接骨板组胫骨最大应力区域平均应力为285 MPa,而逆行髓内钉组为2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