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 作品数:73 被引量:43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企业管理创新的系统分析
- 王建民
-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 空间与等级秩序——齐格蒙特·鲍曼的全球化思想被引量:1
- 2010年
- 对于备受学界推崇的"全球化"概念,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了有力的质询。他指出,全球化绝不意味着社会秩序的整齐划一,相反,它是具有等级区分特征的社会空间。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扩张制造了新的空间等级秩序,这一等级秩序往往通过人们的"空间流动能力"加以体现,精英和强者往往自由地往来于世界各地,而普通的弱者却只能固守狭小的一隅。鲍曼的观点对于全球化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 王建民
- 关键词:齐格蒙特·鲍曼等级秩序
- 农民工:流动的城乡界线被引量:1
- 2010年
- 改革以来,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导向的社会转型逐渐扭转了刚性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但伴随着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社会流动的却是通过他们的身体、社会空间以及媒体身份等表现出来的"象征二元结构"。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工的城乡流动并没有带来快速的城市融入和城乡融合,反而呈现出一条"流动的城乡界线"。
- 王建民
- 关键词:农民工
- 从“道听途说”到“转载搜索”——信息获取方式变迁的时空社会学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网络社会的来临,意味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比较的意义上,可以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网络社会中获取信息的典型方式概括为"道听途说"、"你说我听"和"你演我看",以及"转载搜索"。三者的时空依赖性依次降低,时空的虚化程度渐次增加。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脱域机制"造成个体时间感与空间感的虚化、个体与社会的疏离以及社会认同难度的增加。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社会团结与社会认同的真正来源,因此,建构一个意义丰富的生活世界,是塑造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 王建民
- 关键词:网络社会
- “寻伴”与“回归”:扩展社会学界限的两条路径
- 2024年
- 延续费孝通先生关于“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倡导,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学“扩展界限”的不同路径和类型。社会学既需要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扩展界限,可称为“寻伴式”扩展界限,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纵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探寻社会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可称为“回归式”扩展界限。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扩展社会学界限需要深入探究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制度精神、人伦观念和人生理想,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观念与经验的多重维度下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和理想图景。
- 王建民
- 关键词:文化自觉
- 找回“社会”的自然和神圣维度
- 2019年
- 细读《乡土中国》可以发现,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讨论至少有三个维度:-是人际纽带,二是物我关系,三是神圣体验。本文尝试从人际、自然、神圣三个方面考察乡土社:会的多维构成,以更完整地理解这本书所呈现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一考察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
- 王建民
- 关键词:《乡土中国》乡土社会物我关系人际细读
- 从“激情”到“调整”——试论宏观社会心态的变迁
- 2017年
- 社会心态变迁是总体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通过历时性分析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以及9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时期社会心态的特点分别概括为政治激情、经济热情和多元调整。政治激情表现为革命精神与英雄主义;经济热情以渴望改善生活和积累财富为特征;多元调整则体现为众多心态并存,人们热衷于表达自我但缺少共识性认同。对于新时期的负面社会心态,需要区分"作为体制性后果的心态"和"作为网络化后果的心态"。制度建设与人心建设是化解负面社会心态问题的根本途径。
- 王建民
- 关键词:社会心态政治激情社会建设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动员机制研究——基于三类典型项目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支教活动是当下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因此,如何有效动员大学生参与公益支教活动值得研究。本文运用结构化理论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官方发起的支教项目、支教类社会实践项目和公益类支教社团三类典型项目。各种类型的规则和资源不断注入支教的动员过程中,而不同行动主体根据规则和资源参与到支教活动中,在多元互动中形成了三种相对稳定的动员机制:规范引导机制、平台竞争机制和意义感召机制。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在高校和社会中有效激励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王建民何鹏
-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动员机制
- “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长制是乡土秩序得以维持的伦理基础,而近代以来的三种力量造成家长制的变迁和弱化:一是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家长制存在的文化根基;二是集体化时代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运动,以"解放"、"平等"等意识形态对乡土社会加以改造,促进了传统家长制的衰落;三是随着改革以来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和市场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农村年轻一代相对于其父辈在知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现代性能力"和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使传统孝道和老人权威受到进一步冲击。矛盾的是,虽然当前家长制已经消解,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平等主义的代际关系。在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父辈对子代的养老依赖依然存在,而年轻一代发号施令的"家长形象"愈加明显。可将这种新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称为"逆家长制"。"逆家长制"有诸多表现,其困境与城乡二元结构相伴而生。
- 王建民
- 关键词:代际关系家长制
- “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被引量:12
- 2009年
- 中国的改革是制度变迁与日常生活转型的双重过程,"后单位时代"个体面对两个紧迫问题,一是"去集体化"变迁在削弱了"机械式"的政治与社会整合纽带的同时,也导致价值多元化与个体原子化程度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个体安全感的削弱。二是"弱组织化"的生活环境,使得个体安全感的寻求变得愈加艰难。因此,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及职业团体建设与社会共同性价值的塑造成为增进个体安全的组织和规范基础。
- 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