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作品数:11 被引量:5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吴阶平医学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观察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的持久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HBV感染和未感染孕妇共90例,以其分娩的90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其中HBV感染孕妇(60例)根据其妊娠期间是否口服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分为抗病毒治疗组(3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抗病毒治疗组孕妇所分娩婴幼儿30例,未抗病毒治疗组30例.未感染HBV孕妇所分娩的30例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均于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在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记录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及有无相关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观察所有婴幼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率,进一步观察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和2周岁时HBsAb滴度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3组孕妇的分娩年龄、孕周,所分娩婴幼儿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婴幼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率均为0.00%,HBs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孕妇所分娩的婴幼儿,从10月龄开始其HBsAb滴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7月龄、10月龄、1周岁、1.5周岁及2周岁时HBs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相比,HBsAb下降较快.结论 HBV感染孕妇所分娩婴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后,7月龄时HBsAb滴度较正常婴幼儿无显著差异,但7月龄后其HBsAb滴度随时间下降较快,需密切观察,以降低产后婴幼儿HBV感染风险. 范志颖 朱丽影 于雷 钟丽华 卢宝玲 程昱 王媛媛 樊健 姚红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母婴阻断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导致大鼠肝损伤中caspase-3、bcl-2、NF-kB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通过研究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引起肝损伤大鼠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及肝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NF-kB表达,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NF-kB在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导致的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标记为A组(藏红花组);B组(酒精组,阳性对照);C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分别给予藏红花高浓度水煎浓缩溶液、60%酒精、生理盐水灌胃共6周。第6周末,心腔取血测定ALT、AST。肝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调控基因Bcl-2、NF-kB的表达。结果:藏红花组大鼠肝功能ALT、AST升高,肝组织正常结构消失,肝细胞肿胀坏死,部分碎裂,凋亡蛋白caspase-3,bcl-2,NF-kB表达增加(69.6%±16.7%vs 5.3%±1.6%;55.4%±14.5%vs4.5%±2.8%;44.1%±12.6%vs2.5%±1.9%;P<0.05)。结论:高浓度藏红花溶液可以引起大鼠肝损伤,肝组织caspase-3,bcl-2,NF-kB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藏红花肝损伤过程。 汪云 李红霞 梁琦 冯涛 王媛媛 宋波 梅夏齐 汪佳欣关键词:藏红花 肝损伤 半胱氨酸蛋白酶-3 BCL-2 核因子-KB 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婴幼儿联合免疫后HBsAb应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作为可中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保护性抗体,在预防HB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HBsAb的保护力至少可持续30年,但对于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的高危儿童,临床观察到仍存在HBV再感染的风险。因此本文针对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婴幼儿在联合免疫后HBsAb的应答情况、免疫后HBV再感染情况及加强免疫的相关建议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及是否需要加强免疫等热点问题提供依据。 徐蕾 于雷 钟丽华 卢宝玲 程昱 王媛媛 樊健 姚红 朱丽影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免疫应答 加强免疫 山楂酸降低小鼠急性肝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研究山楂酸对大鼠急性肝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山楂酸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mg/kg),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他各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50 mg/kg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 N)500 mg/kg制备小鼠ALI模型.山楂酸低、中、高剂量组在造模前1h分别给予12.5、25.0、50.0 mg/kg山楂酸灌喂,造模6h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H2O2反应产物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分别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楂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有明显改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组织中的MDA和MPO含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rf2和HO-1蛋白含量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F-κB通路受到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和肝组织中的TNF-α、IL-6含量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山楂酸对LPS/D-Gal N诱导的小鼠ALI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F-κB通路、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王松柏 王媛媛 钟丽华 朴顺梅 卢宝玲 程昱关键词:山楂酸 急性肝损伤 D-氨基半乳糖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前后血清GP73动态变化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价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肝癌患者血清GP73与肝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从而找出判断肝癌患者TACE疗效及预后的新血清学标志物。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0例行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GP73水平,根据TNM分期、肝脏影像学、甲胎蛋白(AFP)、Child-Pugh分级、PS评分综合评估,将患者分为好转组(23例)和恶化组(27例),观察血清GP73的动态变化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对患者术前血清GP73与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可能影响GP73水平的临床特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好转组术后1周血清GP73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9.47,P<0.0001),术后1~3个月血清GP73较术后1周下降(F=32.54,P<0.0001),且低于术前水平(P=0.0454)。恶化组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血清GP73较术前均升高(F=36.71、37.2,P均<0.0001),术后1~3个月血清GP73与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P=0.9111)。好转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GP73分别与恶化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9693、0.6894);好转组术后1~3个月血清GP73水平较恶化组明显下降(P=0.0037)。两组患者术前血清GP73浓度与AFP水平均无相关性;而与白蛋白(ALB)水平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正相关;血清GP73水平与是否有淋巴结肿大、是否存在腹水相关(P均<0.05)。结论血清GP73可以作为监测TACE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血清GP73可以反映肝癌患者肝功能状态。 王媛媛 朱丽影 钟丽华 于雷 汪云 王福祥 卢宝玲 程昱 迟宝荣关键词:放射学 介入性 糖蛋白类 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B7-H1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H1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ALT组(A组)、高病毒载量低ALT组(B组)、低病毒载量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D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A、B、C组与D组比较分别为42.3±4.9%、46.7±7.0%、52.5±6.3%vs 94.5±3.5%;34.5±5.3%、39.9±6.4%、45.6±5.2%vs 90.6±6.5%;38.2±8.6%、36.1±5.4%、42.5±6.8%vs87.7±5.1%;28.3±6.5%、25.6±3.4%、33.5±4.3%vs 82.6±4.8%;32.3±5.8%、29.3±5.3%、48.3±4.9%vs 68.2±5.2%P<0.05),B7-H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21.4%、21.83±20.2%、15.43±10.32%vs 4.23±2.2%P<0.05)。B7-H1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与IL-1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B7-H1有关。B7-H1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汪云 李红霞 冯涛 王媛媛 白璐 宋波 梅夏齐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免疫功能 护理人员艾滋病歧视相关因素调查及对护理人员综合培训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艾滋病歧视相关因素并研究综合培训对减少护理人员艾滋病歧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7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及咨询专家意见,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护理人员艾滋病歧视相关因素并开展综合培训,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改变。结果无艾滋病护理经历,未接受过艾滋病方面的培训以及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是护理人员对艾滋病产生歧视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经过综合培训,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明显提高(P均<0.01),对HIV感染者的态度明显改善(P均<0.01),但护理人员对于艾滋病护理工作的态度无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综合培训加强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改善了护理人员对HIV感染者的态度,但彻底消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培训。 杨帆 王福祥 李春兰 范文慧 王媛媛 林元龙 宋波关键词:艾滋病 护理人员 歧视 藏红花酸抗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观察藏红花酸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6只6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藏红花酸组、模型组、正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小鼠给予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首次注射5 m L/Kg,以后每次3 m L/Kg,每3日1次,连续12周。同时藏红花酸组给予藏红花酸5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12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12周末处死小鼠,肝组织切片行HE、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过程中,模型组小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增长缓慢;藏红花酸组小鼠一般状态尚可,体重较模型组增长明显(P<0.05)。肝组织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较重(造模成功),与其相比,藏红花酸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藏红花酸组肝组织p38MAPK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藏红花酸能有效减轻小鼠肝损伤及纤肝维化程度,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38MAPK蛋白的表达有关。 王风秀 汪云 梅夏齐 杨培青 王媛媛关键词:藏红花酸 肝纤维化 P38MAPK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B7-H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水平。根据患者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组)、非应答组(B组),10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6.2%vs 44.2±5.5%,67.2±7.4%vs 37.3±7.2%,68.4±3.6%vs 42.5±7.3%,65.6±6.8%vs 43.2±3.9%,49.4±9.5%vs 37.5±7.9%,(P<0.05)。应答组B7-H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水平无明显变化12.73±3.8%vs 25.24±2.9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以提高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表达,促进HBV-DNA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因素之一。 汪云 汪佳欣 李红霞 梅夏齐 王媛媛 宋波 梁琦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功能 B7-H1 HBV-DNA 微信联合PBL教学模式对感染科住培医师带教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微信联合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对感染科住培医师带教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月于我院感染科实习的63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微信联合PBL组(A组,n=21)、PBL组(B组,n=21)及传统模式组(C组,n=21),课后采用电子问卷结合理论课、病例分析及技能操作成绩,比较3种教学方法带教质量间的差异。结果 A组及B组住培医师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方面均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培医师在理论课考试及技能操作成绩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分析成绩上,A组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B组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信联合PBL教学模式,可以弥补单纯的PBL教学模式的不足,二者均优于传统带教方法,可提住高培医师的带教质量。 王媛媛 周绮莹 朱丽影 钟丽华 卢宝玲 程昱 姚红 樊建 于雷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 感染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带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