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博
- 作品数:37 被引量:41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较农田均显著提高,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在0~10 cm土层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植被类型中乔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乔木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 cm土层呈正相关关系,在10~20 cm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恢复类型的植被,其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关系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正好相反,其在0~10 cm土层负相关,在10~20 cm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植被恢复类型和年限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的关系影响不一致。
- 姚小萌周正朝王凯博党珍珍
-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质黄土高原
- 子午岭林区山杨林、辽东栎林及其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被引量:13
- 2007年
- 为了研究混交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山杨纯林、辽东栎纯林及山杨-辽东栎混交林3种林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午岭林区由先锋群落(山杨纯林)向顶极群落(辽东栎纯林)演替的过程中,其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植物种类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而混交林类型是处于演替的中间过渡阶段,所以其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种类多样性也介于以上两种林型之间,即山杨纯林>山杨-辽东栎混交林>辽东栎纯林。山杨纯林、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辽东栎纯林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Gleason指数与Margalef指数)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草本层、灌木层及乔木层均呈下降趋势,除辽东栎纯林的乔木层外,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差异较小。植物种类多样性与森林群落稳定性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并不能完全代表群落的稳定性,但却是反映森林群落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 秦娟王凯博上官周平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子午岭林区
-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运用土壤分形理论,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土壤粒径和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v)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变化特征,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1)黏粒、粉粒、砂粒及Dv均在0~10 cm和10~20 cm两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在16 a和60 a两年限间差异显著;(2)Dv随土层变化较小(2.326~2.340),随年限变化较大(2.307~2.347),Dv整体符合正态分布u=2.33,δ=0.02;(3)Dv与黏粒和粉粒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Dv和(<0.05 mm)/(>0.05 mm)粒级比值可表征土壤水土流失的状况。
- 姚小萌王凯博周正朝党珍珍
- 关键词:植被恢复粒径分形维数
-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现状及固碳潜力估算被引量:17
- 2022年
- 为了科学评估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能力,收集整理了退耕还林一期工程(1999—2010年)详细的造林资料,结合中国主要树种的蓄积量(生物量)生长曲线和退耕还林前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各树种碳储量计算的相关参数,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999—2050年的固碳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总固碳量(土壤和植被)为355.87 Tg;工程实施期间,造林后期固碳量显著大于造林前期,平均每年固碳量为29.66 Tg;工程林固碳增汇潜力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固碳增汇潜力为1234.04 Tg。因此,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碳汇效益。
- 吴普侠汪晓珍吴建召张晓梅蔺雨阳王凯博
- 关键词:退耕还林固碳量固碳潜力
- 一种扫描植物须根系形态结构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扫描植物须根系形态结构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植物根系放入一个盛有水的精致玻璃槽内,使须根系完全伸展开,把水槽放置于扫描仪的玻璃片上,然后盖上扫描仪盖板进行根系扫描。应用该方法提高了扫描根系图像分析结果的精确性...
- 邵瑞鑫杨慎骄上官周平王凯博方燕
- 文献传递
- 退耕还林(草)工程固碳效益评估及其驱动机制
- 邓蕾王凯博上官周
-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举措,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固碳效益是衡量生态工程成效的关键参数之由于缺少退耕还林(草)工程固碳效益的整体系统评价,导致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系...
- 关键词:
-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防治
-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多尺度分析被引量:13
- 2023年
-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然而,省级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部分市、县级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的实事,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了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分析了2000-2020年陕西省、地区、市和县四级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结果]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平均覆盖度为64.3%±2.1%,增长率为0.24%/a;陕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7.6%±4.4%,增长率为0.63%/a;陕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89.6%±1.2%,增长率为0.13%/a;关中植被覆盖度平均为70.6%±3.5%,下降率为-0.18%/a。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宝鸡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植被覆盖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和汉中市的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全省有7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有2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变化方向与所在市相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增速均表现为2000-2010年高于2010-2020年,这与两个时期的造林面积差异有关。[结论]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空间尺度依懒性,对不同尺度植被覆盖变化的精确认知有助于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
- 呼海涛畅易飞王凯博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多尺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植被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价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植被生产力改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
- 王凯博
- 关键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黄土丘陵区
- 文献传递
-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被引量:80
- 2011年
- 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著;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著。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著,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著。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
- 王凯博上官周平
- 关键词:燕沟流域黄土丘陵区
- 秦岭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与受益地区利益共享的制度设计,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秦岭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补偿作为协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推动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秦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秦岭生态补偿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秦岭在区域调水、森林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生态补偿研究,以及秦岭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南水北调、退耕还林(草)以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具体生态保护工程补偿实践,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公众参与、补偿方式几个角度探讨了秦岭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秦岭生态补偿研究的建议与对策。
- 王凯博魏蓉孙琦江瑶徐新涵王益陈怡平
- 关键词:生态补偿南水北调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