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牛明香

作品数:41 被引量:38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遥感
  • 8篇渔业
  • 7篇黄河
  • 7篇黄河口
  • 5篇海表
  • 5篇海表温度
  • 4篇渔业资源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湿地
  • 4篇外海
  • 4篇近岸
  • 4篇环境因子
  • 4篇黄海中南部
  • 4篇江豚
  • 3篇渔场
  • 3篇越冬
  • 3篇智利外海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健康
  • 3篇生态系统健康

机构

  • 33篇中国水产科学...
  • 9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潍坊工程职业...
  • 1篇山东黄河三角...

作者

  • 38篇牛明香
  • 20篇王俊
  • 12篇左涛
  • 8篇李显森
  • 5篇袁伟
  • 4篇赵庚星
  • 4篇戴芳群
  • 2篇陈瑞盛
  • 2篇孙坚强
  • 2篇林群
  • 2篇吴强
  • 1篇姜祖辉
  • 1篇张波
  • 1篇周丽青
  • 1篇孙秀俊
  • 1篇栾青杉
  • 1篇吴彪
  • 1篇赵宪勇
  • 1篇金显仕
  • 1篇徐宾铎

传媒

  • 5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 2篇水资源保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学与国土...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南方水产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水产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4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湿地研究浅探被引量:17
2003年
湿地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湿地分类、湿地评价、湿地模型以及湿地的开发、保护、恢复与重建,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牛明香赵庚星李尊英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恢复
黄海鳀鱼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阐明在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黄海鳀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趋势变化明显,冬季,资源密度从调查区域东北部向岸边和南部水域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东部水域递减,夏季,整体上资源密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但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资源密度由东部水域向岸边环形递减,但变化梯度较冬季缓和;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季节变化明显,但不同年代变化规律并不相同;1986—2010年,春、夏和秋3个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均向北移动,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年间变化明显,但无整体迁移规律;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空间分布位置不同。
牛明香王俊袁伟朱建成戴芳群
关键词:鳀鱼GIS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 102.56±216.32) ind./m2,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袁伟王俊王俊牛明香左涛时永强牛明香
关键词:黄河口丰度生物量大型底栖动物
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被引量:11
2016年
在探讨河口生态系统特征和健康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健康的完整性出发寻求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适宜指标。根据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充分考虑黄河河口区生态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黄河河口区的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管理措施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筛选出50个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获取方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构建了黄河河口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子系统、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4层递阶层次指标体系结构。
牛明香王俊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PSR模型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被引量:14
2011年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张波吴强牛明香金显仕
关键词:黄海北部鱼类群落摄食量营养级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春季东亚江豚分布规律被引量:4
2022年
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渤黄海水域仅有的常见鲸类动物,为我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物种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渤海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东亚江豚重要分布区,但对其分布特征了解十分有限,因而,在该水域开展东亚江豚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通过确认东亚江豚和发声鱼类声信号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实现了对春季渤海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东亚江豚和发声鱼类空间分布的观测。结果表明,春季东亚江豚对该水域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北部及莱州湾中部两个区域。此外,也仅在这两个区域探测到鱼类的声信号,特别是莱州湾中部出现大量鱼类发声所形成的“合唱”。该结果为探究东亚江豚在渤海水域的种群分布特征、栖息地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数据,强调了水下人为噪声和发声鱼类资源的管理在东亚江豚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对该水域东亚江豚的保护政策制订至关重要。
程兆龙于国旭李永涛左涛牛明香牛明香
关键词:渔业资源噪声管理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分析被引量:21
2020年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了1986—2015年的海岸线,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段面积的淤蚀变化、海岸线迁移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淤蚀变化与入海水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6—1997年黄河三角洲东营段处于持续蚀退状态,蚀退面积约为180 km^2;1997—2006年淤积后面积相对稳定,2006年面积和1986年相差不大;自2008年开始呈现轻微蚀退状态;蚀退速率和淤积速率最快的时段分别为2011—2013年和1997—1999年。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黄河入海口段变化最为剧烈,海岸线方向和形态不断变化,向海延伸;东营港及邻近岸段区域面积基本稳定;刁口段、莱州湾岸段年间淤进和蚀退交替进行,总体上均处于蚀退状态。黄河三角洲东营段海岸线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变化、入海水沙和海水侵蚀的影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对于近年来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具有深刻影响。
牛明香王俊
关键词:海岸线变化时空异质性遥感影像黄河三角洲
黄海中南部越冬鳀空间格局的年际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能揭示复杂的空间现象,诊断鱼类种群的动态空间模式,是深入了解和把握黄海中南部越冬鳀空间格局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结合GIS技术,利用2002~2015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和遥感海表温度,分析了冬季黄海中南部鳀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空间格局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5年,大多数年份鳀资源密度水平相似的站位呈空间集聚分布,但空间集聚程度无年间变动规律;资源密度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中东部水域,而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岸区域和北部区域。与水温关系研究表明,鳀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在黄海暖流暖水舌及以东区域,而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冷暖水交汇区域;高高类型聚集区资源密度重心纬度与适宜等温线平均纬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高高类型聚集区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牛明香王俊
关键词:GIS海表温度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2024年
为查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8月(夏季)、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2月(冬季)及2023年5月(春季)大潮汛期间,对黄河三角洲8条固定断面的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贝类22种,物种数量、密度、优势种及优势度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贝类物种数量最多(16种),栖息密度最高(1203.96 ind/m^(2)),优势种有托氏䗉螺(Umbonium thomas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等,其中光滑河蓝蛤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维持断面间非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4䗉种均为光滑河篮蛤、托氏䗉螺、四角蛤蜊和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量在夏季最大,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春季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野生贝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马培振李翔伦刘志鸿牛明香牛明香李转转孙秀俊吴彪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的时空和环境因子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的影响被引量:50
2010年
根据2001—2007年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智利竹筴鱼生产统计数据、时空因子以及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梯度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情况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31.47%;竹筴鱼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第17~41周,其中第25~31周的CPUE较高;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作业渔场集中在78°—98°W,30°—43.5°S之间,适宜海表温度为12℃~18℃,14℃~16℃最适宜,适宜叶绿素浓度在0.09~0.18mg·m-3,海表温度梯度在0.3℃~1.9℃.逐步建模法结果表明,影响竹筴鱼资源丰度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周次、年份、海表温度、经度、纬度、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梯度.
牛明香李显森徐玉成
关键词:环境因子东南太平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